民俗文化在當代都市生活的前景,初步梳理一下,大致有五個方面:
1、中國傳統民俗的內核不會變
傳統民俗的內核就是其總體追求和內涵,是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相關連的,是和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精神相和諧的。諸如:祈福祝福,講究儀禮,平等友愛,重信明智,安土樂生,求吉求利,求善求康,這些最基本的中國傳統民俗的向往,將會長期存在。雖然民俗事項發生局部變異與整體變異,內容變異和形式變異,數量變異和質量變異都可能出現,但其根本性的價值觀念和指向是不會“突變”的,因為人人追求美好、追求理想的思維模式已經成為定勢。
我們所熟知的神話,基本上隨著人類文明的成熟不再產生了,但并不等于說神話思維、神話心理也一同消亡,而是以另外的形態和方式延續下來。現在有的作家對傳統的神話傳說進行“翻新”,所謂“重寫神話”也是對逝去歲月的追尋。這種狀況不僅是“形在”,更是“神在”。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爭議不斷,甚至引發高層關注的年節問題。中央文明辦曾下達一個關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課題,并由中國民俗學會承擔。中國民俗學會與北京民俗博物館還共同主辦“民族國家的日歷:傳統節日與法定假日國際研討會”,進行中外合作的深入探討。如對春節的擔憂,一種是淡化,一種是異化。所謂“淡化”,就是年味越來越淡了,其實是用新的內容、新的方式承載著原有的民俗內核。
所謂“異化”,就是象有的人所主張的走向全民族的“狂歡節”。不過,春節要變成全民性的“狂歡節”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并不現實。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都有狂歡節,它是全民族的活動,是給所有人提供一個“抬腿就跳,張嘴就唱,快樂可以傳染,情緒得以宣泄”的場合,是對平常生活狀態的反向運動。狂歡節的嫁接需要文化的鏈接,要有相近的文化支持和文化認知。中國人向來講究含蓄、深沉,所謂“溫柔敦厚”、“寵辱不驚”、“發乎情,止乎禮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要求人們時刻保持內心平靜,行動表現應有克制。看來,中國春節和外國狂歡節在表象和旨趣都存在不少差異,很難短期內磨合與接軌。
2、民俗變異的速度加快甚至泛化
當代民俗變異的速度加快,而其相對穩定性的特征正在減弱。象在服飾文化中,20世紀80年代流行過喇叭褲,后來又有五分褲、七分褲、九分褲,但流行時間都很短。原來最為穩定的方言,也逐漸開始退出或縮小原有的領地。如原來純正的上海話現已變味變調,融入許多地方方言,加入普通話的成分,大大沖淡了上海話里原本以江浙方言所組成的語言因素。
不過,民俗變異的這種加速度,并非是民俗的銷減,同樣是民俗嬗變的機遇。因為:時尚是可以演變為民俗的。如20世紀初葉,西裝和旗袍是時尚的服裝,而現在變成日常生活中普遍可以穿著的服裝。民俗也可以變為時尚。戒指原是男女婚嫁的憑證,現在成為一般的時尚用品。沐浴是傳統的民俗,現在也時尚化了,有了沖浪沐浴、森林沐浴。有時候,時尚與民俗真是難解難分。象年輕女性穿肚兜,成為都市的一道風景線。而肚兜原本是江南農家婦女夏天勞動的衣著,后成為江南婦女消夏的衣著。那么,肚兜到底是時尚還是民俗?這只能作具體分析。時尚能夠長久流行并積淀下來的,會變成新的民俗;而流行一段時間后就消失的,就只能是一種時髦。
在民俗未來變異的進程中,還有循環和泛化兩種情況。所謂“循環”,就是舊的民俗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或消失后,又以原有的或變異的面目重新出現。如染甲是中國傳統民俗,后來幾乎絕跡,現在的美甲習慣就來源于傳統的染指甲的良俗。又如佩玉,在原始社會就有佩玉的風俗,現在,佩玉之風重又盛興,這是一種輪回。所謂“泛化”,是指民俗無所不在,把它引伸到一切領域內。象家常菜、農家菜成為新寵,甚至進入高檔的宴席。又如:建筑方面,中國民居往往強調依山傍水而建。城市區內一般不會有山,如今現代房地產開發強調親水觀念,是中國民俗的泛化,是勘輿文化的延伸。
3、都市民俗實用功能進一步擴大
民俗文化除了生產、生活的層面外,還有精神的、文學藝術的、語言的多個層面。如今,都市使多種類型的民俗進一步走向實用性。象有的新興節日,如桂花節、風箏節、食品節、藝術節,還與民俗有一定的關聯度;那么,空調節、科技節、百貨節等,沒有實質的民俗內容。演出時區分角色的京劇臉譜本,原為民間吉祥物的“中國結”,寺廟的撞鐘,這些如今都成為了商品。灶王爺是民間信神,現在精明的商家也盯上了他,南昌市“灶王爺”大酒店紅紅火火。
圣誕節是西方人的宗教節日,在中國許多地方已經世俗化了,圣誕時在一起吃圣誕大餐、跳舞、唱圣誕歌。大酒店舉行的圣誕活動,大商店出售的節日商品,并非出于其宗教信仰,而是一次可貴的商機。在這種實用性氛圍的鼓噪下,有一些民俗事項被風馬牛不相及地進行了改造。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說是打造“中國的情人節”。中國原沒有情人節的概念,但在商業推動和本土文化推崇的雙重作用下,人們正在將傳統的七夕節作為與西方情人節相似的節日。其實,中國的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完全不同。“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本是一出悲酸的愛情故事,與現代浪漫并不沾邊。
傳統的七夕節又在各地有不同的活動:如晚上陳列瓜果,拜祭月亮;婦女在月光下穿針,以應乞巧名目;有的將新嫁閨女接回娘家,怕王母娘娘拆散新婚夫婦;還有的祭七姐神,月下盟結七姐妹;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而中國情人節活動,給心愛的人送花或與其共進晚餐等都與這些無緣。
4、偽民俗的出現并影響著真民俗
所謂“偽民俗”,是指并非民俗,卻又以民俗的偽裝出現。早在1999年,著名作家王蒙就發表文章直言《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表現的“掛燈”表示“駕幸”,“捶腳”增進性欲等情節,全都是杜撰,中國并不存在這樣的風俗。我也曾在1991年寫的《文藝民俗學引論》中指出《紅高梁》中的“顛轎”不是民俗原型。
不過,由于張藝謀的影響力,“顛轎”這一形式已進入大眾的接受范疇,許多景點有“顛轎”項目。又如:過去在上海大街小巷聽到磨刀剪小販的吆喝聲,一般是蘇北口音,其吆喝聲都為“削刀——磨剪刀!”而現在的吆喝聲卻成了帶普通話韻味的:“磨剪刀來——鏹菜刀!”這顯然不是原汁原味的民俗,而是學京劇《紅燈記》的吆喝聲。又比如有的旅游文化景點是根據文學創作所建的,一些景點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也是新的創作而非傳統的口頭流傳。
最有代表的是云南石林的阿詩瑪,還有廣西的劉三姐,都是文學創作的人物形象。對于民俗中的真假問題,著名民俗學家徐華龍先生曾有精辟分析:“這里所說的真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褒貶之分(除了故意、憑空制造出假的東西來騙人,并且引起了不好社會效果之外)。假的泛民俗有可能產生好的社會效果,真的傳統民俗也會帶來壞的社會效果。”應該指出的是:泛民俗的東西和傳統民俗的東西應該加以區別,這種意見很有見地。不過有些“偽民俗”經過時間的檢驗,歷史的打磨,大眾的首肯,也許能夠流傳下去,就會轉化為真的民俗。
5、民俗文化保護任務艱巨并將長期存在
民俗文化植根在大眾的土壤里,但隨著社會的變遷,保護民俗又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國家已經把每年的6月份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國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我省有19項;江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2項。這些遺產,相當部分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我省在這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但任務依然艱巨。
民俗文化保護,有三種層面:一是已經進入博物館的民俗文化,是已經消失和即將消失的文化。象鄂倫春的狩獵習俗,隨著動物保護法規的實行,村寨的遷移,這種習俗基本上已經消失,只能在博物館里展示。而一些古代生活、生產的各種民俗器物和民俗技術,除了少數依然在使用,或是特色狀態下的使用,大多已脫離現實生活。
二是進入保護性工程的民俗,也是正在面臨消失危險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原則之一,就是首先搶救那些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特別是技藝性的,往往隨著傳承人的離去而藝絕。所以,現在把傳承人的保護視為重要環節,正在采取措施搶救他們身懷的絕技。三是依然活躍在現實生活中的民俗,也有一個需要保護的問題。這就是不被污染,不被偷樑換柱,在承認正常變異中把民俗文化的根留住。
在民俗文化保護中,要注意保護名義下的破壞。最有代表性的是在舊居、舊街、舊城區的保存與改造方面,毫不留情地拆除舊的房子和街道,另一方面又大興土木重新仿造舊的街景。這種保護與破壞的矛盾,將長期處于博弈之中。
我們的意愿是:讓每一個人都能順應時代潮流,又能在民俗文化的大海中自由遨游,獲得生活的樂趣和提升生命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