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是人類文化精彩之處,不同地因的文化氛圍產生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筑。每個民族的文化也各有特色,因此都帶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
新疆地域遼闊,三山兩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多有不同,生活習俗也有所不同,各地的民居建筑風格也有所不同。
新疆的民居建筑,是中國民居建筑文化寶庫中的一員。它的歷史悠久,形成了獨特的民居建筑文化體系。無論是古代民居建筑,還是現代民居建筑,都是文化藝術與民俗風情相結合的作品。
1、靈動的藝術——高臺民居
喀什噶爾老城東南吐曼河邊的高臺居民,維吾爾語為“闊孜其亞貝希”,意為高崖土陶。
據說很久年前,有位維吾爾土陶工匠發現高崖上的土特別適合做陶器,于是便在高崖上開設了土陶作坊,他做的陶器遠近聞名,高崖土陶因此而得名。過去高臺民居多為生土建筑,近20年來逐漸改為紅磚結構。
高崖土陶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現有居民640多戶人家,大多都有數百年歷史。許多民居院落都是七、八代人傳下來的,目前是新疆保留最完整的獨具特色的維吾爾古代民居群落。
如今仍可看到它古樸、自然的原始風貌。如:大街小巷隨民居的增設自然形成,彎曲而幽深。幾乎沒有橫平豎直猶如棋盤的巷道。小巷兩旁的民居,都沒有“中軸對稱”的講究,均為順應需要的自然構筑:爺爺的居室上面加蓋爸爸的房子,爸爸的房子上面又加蓋了兒子的房子……于是,在狹窄的小巷上空常常橫跨著木架式過街土樓,使巷道呈現出奇特的空間造型。
高臺民居的特點是:獨門獨戶,戶戶相連。每戶幾乎都有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內院,屋門和窗戶開向院內,既便于炊飲、納涼、會客、又利于通風、換氣、晾曬。各家院子里種著葡萄、無花果、花草盆栽,干凈整潔,室內裝飾得艷麗華貴,富于維吾爾民族特色。
各戶進院的大木門開向巷道,居室外墻設有高窗,以便借助小巷產生的風道作用,使室內的空氣自然對流。
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內住房多達一、二十間樓上樓下,兩側廂房幾代人同住。
一戶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興衰、后代延續的家族歷史。
由于維吾爾族的家族觀念很強。民居文化中的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家眷故,對土的依戀。
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內住房多達一二十間樓上樓下,兩側廂房幾代人同住一個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看過民居小巷景觀,了解維吾爾族民居文化特色,領略、體驗小巷深院里蘊藏著一個民族生活的歷史和民宅的文化內涵。
2、空中的閣樓——吐魯番民居
吐魯番的氣溫高達38℃,最高氣溫達49.6℃。盡管絕對溫度很高,但早晚溫差卻很大。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以交河古城為代表的挖土或半穴居建筑,發展到后來變為下沉式窯洞建筑,到了近代,演變為“下窯上屋”土坯砌拱頂的民居。
在吐魯番的——吐峪溝麻扎爾村落至今仍遺存著古老、獨具特色的維吾爾民居。
在這里可看到質樸、自然的原始文化、農耕文化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的衍生和發展,甚至還可以看到交河、高昌故城民居的一些遺存。
村落隨吐峪溝河谷兩岸依山坡民居的增加而自然形成。小巷兩旁的民宅,均為順應需要和地形自然構筑,雖然其相貌平平,甚至有些古老、原始,但是他們的建筑構想,非常適合該地區夏季酷熱、冬季寒冷的氣候特點要求。
據考察,吐峪溝民居也像喀什民居一樣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但是,吐峪溝麻扎爾村落民居與喀什老街民居的建筑結構基本相同,均為土木結構的二至三層的平頂土樓。喀什民居所具有的特點,如:空中樓閣、過巷土樓等在吐峪溝麻扎爾村落隨處可見。但與喀什民居不同的是這里的每戶民居庭院的頂部都修有高大的屋頂,四周和屋頂均有通風的窗洞及天窗。不少的屋頂上方有用土坯砌制的四壁設有通風孔的晾房,為挑選和晾曬葡萄干提供了寬闊的空間。個別屋頂上方同時還搭有涼棚,為會客、納涼提供了場所。
更具有特色的是每家都有通往屋頂的門洞,沿屋頂可串門。這里的維吾爾人將傳統的地面涼棚改為“空中閣樓式涼棚”。室內一般都砌有很大的土炕,上面鋪有地毯,供起居坐臥,土炕的三周釘掛著布料做的墻裙。
在臥室和廚房四面墻上根據需要設置大小不等的壁龕,擺放東西。尤其喜歡將名貴的地毯掛在室內的墻上供欣賞。
吐峪溝麻扎爾村落的民居是新疆多元文化中最具特色,至今保存較完好的維吾爾民居。其建筑形式多種多樣,從傳統的土坯房到做工精細宅院、商鋪,式樣應有盡有,猶如一個鮮活的維吾爾民居博物館。
3、綠色的家——“阿以旺”民居
“阿以旺”是維吾爾語,意為“明亮的處所”,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民居以“阿以旺”為中心,居所內用房圍繞“阿以旺”布置,到頂部提高“阿以旺”屋面,側面加天窗圍護而成。這種構造一方面提高了自然采光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熱壓促進了自然通風,它是綠色民居的一種最簡單、最經濟的自然空調技術。
從建筑的角度看,“阿以旺”完全是室內部,,是民居內共有的起居室,但從功能分析,它卻是室外活動場地,是待客、聚會、歌舞活動的場所。
“阿以旺”比其它戶外活動場所,如外廊、天井,對風沙及寒冷、酷暑更加適應,是一種根植于當地地理、文化環境中的本土建筑。 新疆特有的氣候特征,是維吾爾族人創造出“阿以旺”民居的智慧源泉。
4、草原上的氈帳民居
在草原上過著游牧生活的哈薩克、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等居民,主要居所就是氈房,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這是一種從平面到立面、形體都極為簡潔的建筑,既能遮陽隔熱,又能避寒擋風,搭建、拆卸很方便,并且不用做基礎。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積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環形的氈墻,氈房最外層的圍護材料是用未脫脂的羊毛搟成。
氈房的骨架是戈壁灘上的紅柳木做的,外圍的墻籬是用芨芨草編的,橫豎交錯成菱形的圍墻也是用紅柳木做的,連接的材料是牛皮繩和牛筋,節點為鉸接。
門框和門用松木制作。除此以外,整個氈房不用一枚釘子,要用大量的氈子和毛繩。因為是通體綁扎在一起的圓形,所以它整體性強而且具備了極好的柔性結構的特點。
氈房民居用最少的材料獲得了最大的面積和空間,用最輕的結構獲得了最強的剛度,用最佳的形體削弱了大風的影響;利用畜牧業的原料,便于人力的拆裝,適合牲畜馱運,這就是氈帳建筑久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5、冬暖夏涼的農區房
新疆綠洲分布廣泛,大小總計有8000多個,民居建造相對較集中。民居的結構類型主要有木構架及生土木結構。木構架,是用立柱支承底部臥梁和上部頂梁而形成,屋蓋部分為密置小梁,上作草泥屋面,有圍護墻。生土木結構,墻體的構造方法有兩種:一是生土夯筑,二是土坯砌筑。
農區房的布局一般是前庭后院。前庭又分主人起居用房和客廳兩部分。住宅由客廳、臥室、儲藏室組成。客廳的布置較為講究,通常設有火炕、壁爐、火墻。
后院大都栽植葡萄、無花果和石榴等果木,葡萄架即可蔽日納涼,又可生產鮮美水果,種植和經營較好的果園已是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生土木結構具有就地取材,造價低廉,冬暖夏涼等優點,應用很廣泛。
現在很多富裕起來的維吾爾人修建了不少很有特色的民居,即保留了傳統的前院后院的庭院風格,又融入了現代氣息和元素。紅磚與梁柱式木建筑相結合,研磨拼圖造型、雕刻工藝極好。
6、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場兵營營房建筑
新疆另一個獨居特色的建筑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場兵營營房建筑,新疆的團場,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前蘇聯的影響,蘇式風格的非常強烈。大禮堂、帶有走廊的房屋就是例子。據說火墻、爐子、大鐮刀也都是從前蘇聯傳入。這些由于都是土木建筑,保存下來的非常少,只有在新疆南疆喀什的團場還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后,團場的建筑都改為磚木結構,沒有了蘇式風格,但整齊的兵營風格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