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世紀至6世紀,中國處于混亂的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和民族大遷徙促使胡漢雜居,南北交流,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諸國的異質(zhì)文化與漢族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促使中國服飾文化進入了一個發(fā)展的新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胡漢服飾文化,是按兩種不同的性質(zhì)和方向互相傳移的。其一是屬于統(tǒng)治階級的封建服飾文化,魏晉時基本遵循秦、漢舊制;南北朝時,一些少數(shù)民族首領初建政權之后,鑒于他們的本族習俗穿著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顯貴,便改穿漢族統(tǒng)治者所穿的華貴的服裝,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帶式的漢族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服袞冕;494年(太和十八年)改革其本族(鮮卑族)的衣冠制度;495年接見群臣時他就頒賜百官冠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其二是在實用功能方面比漢族統(tǒng)治者所穿寬松肥大的服裝優(yōu)越的胡服,向漢族勞動者階層傳移。北魏孝文帝曾命令全國人民都穿漢服,但鮮卑族的勞動百姓不習慣漢族的衣著,有許多人都不遵詔令,依舊穿著他們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官員們“帽上著籠冠,褲上著朱衣”,連孝文帝的太子也私著胡服,從洛陽逃回平城,后被廢為庶人。
這是由于服裝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有民族的習慣性,鮮卑族原來的服裝樣式比漢族服裝緊身短小,且下身穿連襠褲,便于勞動。這種服裝是鮮卑族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形成的,孝文帝在推行漢化過程中未能中斷其在鮮卑人中的流行,反而在漢族勞動人民中間得到推廣,最后連漢族上層人士也穿起了鮮卑裝。
其根本原因,就是北方胡族服裝便于活動,有較好的勞動實用功能,因而對漢族民間傳統(tǒng)服裝產(chǎn)生了自然傳移的作用。在同一時期,西域各國商民來到中國經(jīng)商,在中國歸附定居的也不少。北魏楊炫之在《洛陽伽藍記》中曾談到當時“自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至,于大秦(羅馬),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趨塞下”,“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shù),是以附化之民,萬有余家”。
南北朝時期這種胡漢雜居,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異質(zhì)服飾文化與漢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并存和互相影響的情形,構成了中國南北朝時期服飾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