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唐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但由于程朱理學(xué)"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xié)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zhì)樸。宋代女裝拘謹(jǐn)、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qiáng),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quán)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lǐng),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冠梳”婦女(宋人《娘子張氏圖》)
通天冠服
宋代的通天冠服包括云龍紋深紅色紗袍、白紗中單(襯衣)、方心曲領(lǐng)(一種上圓下方、套在項上的鎖形裝飾,用來防止衣領(lǐng)雍起,起壓貼的作用,有天圓地方的寓意)、深紅色紗裙、金玉帶、蔽膝(掛在前邊的斧形飾片)、佩綬、白襪黑鞋、通天冠等。它是僅次于冕服的一種官服。
戴通天冠、穿絳紗袍、佩方心曲領(lǐng)的皇帝
(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袆衣
在受冊封、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袆衣。袆衣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服裝,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與之相配套的是華美的九龍四鳳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兩個葉狀飾物,稱為博鬢或掩鬢。
皇帝冕服圖/皇后袆衣圖(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戴龍鳳珠翠冠、穿袆衣的皇后(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幞頭
在宋代非常流行,這時的幞頭內(nèi)襯木骨、外罩漆紗,平整美觀。幞頭腳的形式以直腳居多,即兩腳平直向外伸展的造型。此外也有交腳幞頭和朝天腳幞頭,交腳是兩腳翹起于帽后相互交叉的幞頭;朝天腳是兩腳在帽后兩旁直接翹起而相交的幞頭。
戴束發(fā)冠、穿對襟衫的皇帝與戴幞頭的官吏(趙佶《聽琴圖》局部)
背子
宋代的背子是長袖、長衣身、腋不開衩,即衣服的前后片在腋下不縫合的服裝樣式。背子模仿古代服裝的形式,在腋下和背后綴有帶子作裝飾,這樣做的目的是表示“不忘傳統(tǒng)”。由于侍女經(jīng)常穿著這種衣服侍立于主人的背后,因此得名“背子”。
裙
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繡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fù)盛名。
插簪釵、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宋人《妃子浴兒圖》)
冠飾
宋代的貴族女子冠飾,在沿襲前世高冠、花冠的基礎(chǔ)之上,冠的形狀愈加高大,裝飾也愈加豐富。其中冠高有達(dá)1米的,冠寬與肩等齊。冠后常有四角下垂至肩,冠的上面裝飾有金銀珠翠、彩色花飾、玳瑁梳子等。戴這種高大的冠飾坐轎子時,必須側(cè)著頭才能進(jìn)轎門。
花子
唐代的花鈿傳到宋代便叫作“花子”,這就是在額上和兩頰間貼上金帛或彩紙剪成的紋樣?;ㄗ拥谋趁嫱坑挟a(chǎn)于遼水地區(qū)的呵膠,用口呵噓便可以隨意粘貼。
宋襦裙
宋代因襲了唐代的襦裙,將其作為女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飾。由于受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影響,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huán)飾物——“玉環(huán)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yùn)動時不至于隨風(fēng)飄舞而失優(yōu)雅莊重之儀。
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指的是女子纏足后所穿的小鞋。宋代是纏足之風(fēng)逐漸發(fā)展、盛行的時期,三寸金蓮的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
戴盔帽、穿鎧甲的武士(宋人《三顧草廬圖》局部)
鎧甲
宋代的鎧甲包括兜鍪、甲衣、披膊、吊腿等幾個部分,其基本形制是繼承了唐代鎧甲的風(fēng)格而略微有些變化。南宋以后,因為火藥武器的發(fā)展,鎧甲逐漸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