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長江之濱的江安縣夕佳山古民居,有400多年建筑史,是國內保留較為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被譽為“中國民間建筑活化石”、建筑文化史上的“活字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AAAA級旅游景區。
民居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經清、民國期間幾次較大維修、擴建,目前占地102.7畝,至今保存完整。
“夕佳山”其名,是根據民居“三奇”(奇書、駿馬、佳山)中的佳山而來。民居所在地夕佳山,山形鳥瞰猶如一只大螃蟹,民居正好建在蟹背之上。民居坐南向北,南依安遠山脈,北臨層層淺丘,頗有“千人拱手、萬山來朝”氣勢。
民居掩映于古木參天之中,風景秀麗。整座建筑位于在不同臺基之上,東高西低、西窄東寬,呈梯形狀,平面為組合“四合院”,縱深三進,有11個天井,123間房屋。以大門、前廳、后廳為中軸線,向左右兩邊展開,布局巧妙,主次分明,開合有序,相互照應,功能齊全,保留宋朝、明朝以來民間建筑風格,又打破了完整對稱格局,整體布局更趨柔和。
民居建筑中,文魁門、前廳、堂屋、客廳、廂房、戲臺、繡樓、碉樓及象征家族身份地位的雙斗桅桿,糧倉、馬房、轎房一應俱全。古色古香的桌、椅、凳、床、柜、窗等,無不顯示出室內裝飾細節上的考究,又體現出莊園主人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邁入民居,是匠心獨運的前廳,是民居第二進的中央,也是整體建筑的中軸線,供會聚大量賓朋之地。其正面木板墻是可以開合的“十四抹、二十八扇”雕花帶窗式隔門。平時用門栓杠起,只留正門敞開,供人進出。遇人流量大時,則打開門扇成為一個通暢的大廳。其正中四扇門帶窗隔門上,分別雕刻著“漁樵耕讀”故事,反映主人“耕讀傳家”的美德和處世立身的哲學。
堪稱完美的設計,還有連接中客廳和戲臺的“工字廳”,這里既是天然的觀戲席,又是一個通道。不看戲時,站在工字廳向戲臺看去,圓門后一座假山映入眼簾,猶如一幅壁畫,也是一道天然屏風。轉身回看,假山映入鏡面,鏡中有景,園中有園。戲臺的臺口華板上,左邊雕刻《白蛇傳》中的“船舟借傘”故事,右邊是《西廂記》中的“鶯鶯聽琴”場景,人物形神皆備,栩栩如生。
民居四周為園林式自然景觀,有上百畝的珍貴楠木和上萬只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鷺,有“中國天然鷺鳥公園”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