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結(jié)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之后,開始出現(xiàn)了全國大統(tǒng)一和文化繁榮景象,但隋朝的國運不長。唐代繼隋朝之后,在文化上有很多開拓和創(chuàng)新,如完成自漢以來的儒家經(jīng)學的總結(jié),大力發(fā)展學校教育,推行以科舉考試取士的選士制度等,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重視教育的風氣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庶族地主通過教育和科舉的途徑登上了政治舞臺,出現(xiàn)了“讀書做官熱”。
宋代沿襲隋唐的科舉取士制度,而且特別注重文化與教育,由此在整個社會自皇室宗親貴族階級至官僚階層和廣大平民之家,都把家庭教育作為政治活動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概括說來,唐宋時期的家教有如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首先,從皇家的家教來看,開始形成獨立而完整的學校體系。如隋代最早在東宮設置“門下坊”和“典書坊”。門下坊設左庶子、內(nèi)舍人和錄事諸官,典書坊也設庶子、舍人、洗馬諸官,這些官員主要從事皇太子的文化與道德教育。唐代除三公三少外,還設有太子賓客,并設置詹事府統(tǒng)管東宮政教,詹事府內(nèi)設左右諭德官專門諷諭規(guī)諫皇太子。
唐代將隋代的門下坊改為左春坊,典書坊改為右春坊,在貞觀年間又專為皇太子設置崇文館,設學士官,并建有東宮圖書館,所藏大量圖書為“秘書”,專供皇室子弟教育使用。
宋代為了加強皇太子的教育,增設詹事講讀官、太子侍讀、太子侍講官等,并設置資善堂為皇太子及其他諸王子的肄業(yè)之所。資善堂的教官有翊善、贊讀、直講、說書等。南宋初還在東宮門內(nèi)建有書院,因為書院是民間興起的文教機構(gòu),不能體現(xiàn)皇家教育的特殊性,所以后來又棄書院之名改為“學新堂”。
其次,由于科舉制度的推行,刺激了廣大庶族地主階層和少數(shù)平民之家的讀書興趣,使得家庭教育越來越與科舉考試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望子成龍”成為家庭教育的動機和目的。在一利益,于是延師教子的風氣常盛不衰。一些富家大戶人家,也紛紛興辦“家塾”,或者聯(lián)合數(shù)家或一族,建立私塾性質(zhì)的學校,延聘當?shù)鼗蛲獾氐拿麕熑谓?。這樣,家庭教育也日益與學校教育聯(lián)系起來,以至出現(xiàn)了家庭教育學校化的傾向。
此外,唐宋時期的家教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封建綱常的禮教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禮教,在漢代就以三綱五常的具體內(nèi)容和形式出現(xiàn),并貫徹在各類學校教育中。
唐代以后,特別是宋代理學家把“禮”解釋為與“人欲”對立的“天理”以后,禮教不僅有了成套的理論和實踐要求,而且隨著家庭教育的學校化,日漸滲透到家庭教育的實際活動中。在唐代和宋代,《家范》、《家規(guī)》、《治家格言》之類的禮教內(nèi)容,開始豐富和完善起來,它對于封建社會后期家風的形成也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