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餅,因與法有關,所以又稱法餅。是武穴人最喜愛的一種傳統名點,同時又是一種多渠道消費的方便食品。武穴發餅,是湖北美雅食品中的一種銷路較好的食品,它與武穴酥糖一樣,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武穴發餅,傳承千百年來制作精髓,以精制面粉為原料,加以白砂糖,用酵母發酵,佐以白芝麻,在柴火烤鍋中烘制金黃而成。其品質醇厚,松軟柔嫩,甜而不膩,香而爽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根據不同消費人群的愛好,發餅系列中有芝麻發餅、蕎麥發餅、玉米發餅;根據甜度有甜型、微甜型和無糖型等。
佛國廣濟,源遠流長,武穴發餅,它和武穴酥糖一樣,其來歷也有一個美好而神奇的傳說。
早在隋開皇年間,四祖道信,出家橫崗山林隱寺(竹蔭寺),每天早晚跟著師傅做課。一天晚上,因去齋堂進餐較晚,沒有飯菜,道信正準備離開前去做課,做飯的師傅見這孩童沒吃晚飯,頓生憐憫之心,急忙中抓些面粉用水調好,準備放進灶內烤熟他吃。面團放入火內不久,道信怕遲到,就拿起面團放進荷包內去做晚課。
一場課結束,道信回到齋房,已是饑腸轆轆。他突然想起,自己還冇吃過晚飯,于是掏出齋堂師傅給他的面團。此時的面團,已壓成圓形,并且香氣撲鼻。"哪來的面食香味,這面團難道熟了嗎?我拿走時明明沒有烤好,怎么可能是熟著的呢"!道信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不但透熟,而且松軟,好吃極了,原來的死面也都發起來了。道信欣喜若狂,高興得連喊:面團、面餅、發餅、法餅也。
道信的饑餓遭遇,發生了面團變成發餅的故事。竹蔭寺齋堂的師傅為之非常高興。通過分析面團變為發餅的經過,從科學的角度講,認定了這里面一定有面團受熱后的發酵過程。經過齋堂師傅的反復實驗,終于做出了松軟的發餅,并成為了僧人們出外化緣、做佛事等必備的干糧。
后經糕點行業人士改良加工,將發酵后的面團做成面餅,添加蔗糖(過去沒有白糖),撒上芝麻,于是烘烤出了今天香甜可口的發餅。為紀念道信那次“面團變成發餅”的故事,后來的廣濟(今武穴)人。只要參加什么法事或佛事都要帶上發餅,而那些善男信女們初一、十五到廟里拜佛或做佛事,也要帶上發餅(二月土地會也一樣)供佛,然后將這些發餅帶回家,分給家人或鄰居孩子吃上,說有消災滅難的作用。
廣濟降佛祖,司馬申老來得子而高興,令縣衙廚子做餅送之眾人,故有生孩子報喜送發餅的來歷;取發餅“發”字的寓意,做屋上梁和段(唱上梁歌:炮兒放的鬧洋洋呃,喜呀;恭喜主人造化堂呃,發呀……)也要甩發餅、發發餅;甚至農村的老年走親訪友,也要帶上一筒發餅作為(接待伢兒的)串門禮。總之,送發餅、甩發餅、吃法餅等風俗,在武穴已根深蒂固,是一種厚重的民間文化。
人們總是向往美好,追求發達。因為武穴發餅,帶著"發”字的寓意,所以被人們而鐘愛。今兒武穴發餅,不僅是一種名點佳肴,還是一種時尚禮品,更是一種辦喜事、送喜禮、做法事、辦廟會、走親友,一種不可缺少的糕點。愿武穴發餅,越做越發;吃上發餅的人也一樣,富貴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