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建筑,是一個地方文化重要的載體,見證著悠悠的歷史。莆仙古民居風格尤為獨特,基本格局是以廳堂為主軸,分單體建筑和以天井為中心的單元院落建筑,以及皇宮式的“雙燕歸脊”的特色。尤其是莆仙古民居建筑的“紅磚文化”,更是一大亮點,它們蘊含著本地土壤特有的紅色,融入了雕技的藝術,凸顯出獨具一格的質感、粗獷和大氣的古樸之美。
位于木蘭溪上游的仙游縣度尾鎮后埔村的“后埔財”舊居,其翹起的檐角、輕靈的木雕斗拱、特制的磚雕、精美的石雕,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彌漫著風雅的氣息,極具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清代古民居建筑的寶貴實物樣本。
從雜役打拼出商界大佬
“后埔財”,本名林梁財(1835-1920),又名林棟材,仙游縣度尾鎮后埔村人。后埔村位于木蘭溪上游,開族始祖林孟明于唐代自莆田定莊遷至仙游縣文賢里鶴山(今度尾鎮后埔村)定居,已有1500多年了,已歷二十八代,繁衍全族4000多人。這個村流傳下了許多感人的歷史故事,其中有唐朝正覺祖師在后埔觀音山斬蛇的故事,至今當地還有“蛇嶺”的地名;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入死的胡大海,曾在這個村里出沒過,并遺留有胡大海的大刀跡象……盡管這些只是傳說,卻說明后埔村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
出生在這個村莊里的“后埔財”,少年時代因家道寒貧,早早就懂事,能幫父母做家務,而且還跟著父母在農閑的季節,當起了挑夫,穿越于白鷺嶺。白鷺嶺,曾是仙游縣度尾鎮經過仙游山直通德化縣鄰近鄉鎮的主要交通運輸通道,僅一個白鷺嶺就有四千多個梯級。在“風雨一肩挑”的如晦年代里,陡峭且氣勢逼人的白鷺嶺,經風歷雨,已損壞嚴重,更是難行,偶爾有熱心人進行修葺,卻仍經受不了人來人往的踩踏。在這樣艱辛的生活環境中,林梁財當了十幾年的挑夫,年近30歲,依然娶不到媳婦。
又是一個春節臨近,在南平做杉木生意的鄉親林世柳回鄉祭祖。林世柳,可算上當時后埔村數一數二的富商。林梁財想謀一份穩定的工作,前往求見林世柳。林世柳打量了林梁財一番,雖然梁財面容黝黑,身板卻堅實。林世柳問梁財在家做什么活兒?梁財誠實地回答:“在家種地,農閑時前往白鷺嶺當挑夫。”林世柳憐其生計艱難,便讓梁財到杉木行里當雜役。
出身窮苦的林梁財,飽經世間滄桑,在杉木行里當雜役,對他來說是輕松活。于是梁財勤快干活,起早摸黑,里里外外,樣樣都干,博得林世柳的歡心。為進一步考驗,林世柳外出經商時,便把行里業務交給梁財掌理。梁財為人事理,小心謹慎,一絲不茍,深得世柳器重。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大舉侵華,北方商船未敢南下,影響我省杉木外銷,杉價大降,世柳行中在榕的杉木,價值達十多萬元,無法外銷。而海上風波又未安定,商船不敢北航,眼看蝕本虧損。世柳日夜憂思,寢食不安。林梁財挺身而出,對世柳說:“雇帆船十多艘,裝上木材,由我押運北上求售。”世柳深思熟慮后,答應梁財請求。果然時來運轉,福至心靈,沿途安然無恙到達天津。剛好戰爭結束,天津杉木奇缺,價格暴漲,遂獲巨利。從此連續往返,不僅使杉木全部脫銷,且獲巨利。世柳為報答梁財為他打開困局,將杉行資產劃出五分之一為梁財所有,成為合股經營。林世柳晚年時,回后埔村定居,杉行股權轉由林梁財獨資繼續經營。
林梁財獨攬杉行股權后,進一步拓寬經營渠道,生意越做越紅火。林梁財的長子林長福也逐漸長大,成為父親得力的助手。人吃五谷雜糧,不得不服老。林梁財年近花甲,看著長子林長福有雄才大略,把杉行負責人卸任由林長福掌管。自己告老返回后埔村建住房,置田產、造山林、鋪橋修路。
林長福掌管杉行后,不斷擴充營業范圍,把杉行總部遷到福州,另外創辦了“怡康人壽保險公司”和“天吉錢莊”。由于資本豐富,信用昭著,得到福州市民的信任,該錢莊發行的“信用票據”通用無阻,因此鴻圖駿發,大發其財。并在臺江一帶大批收購房地產,每月單租金一次收入,可達二千余銀圓。總觀林梁財的家產,最興盛時期有房地產一百二十多處,良田三百畝,山林三百多處(大部分在南平與建甌之間),還有一筆數字可觀的營業資本。據估算,民國七年時,林梁財的資財有五十萬以上銀圓,成為當時福州的巨富。
故土情親,葉落歸根。林梁財晚年從南平退隱后埔鄉間,安度晚年。回鄉后,林梁財每每看著眼前的大山,觸景生情,白鷺嶺艱辛的肩挑歲月歷歷在目,那條長長的白鷺嶺坎坷山路,一直烙印在心中。于是他決定捐出10萬銀元,重修白鷺嶺石磴路。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施工,白鷺嶺4460個石磴疊層而上,修出當時的“康莊大道”,而且在半山腰還修建了一座供過往行人歇腳的“涼亭驛站”。林梁財義薄云天的義舉,被后人冠以“后埔財”美名,并傳為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從民居中尋蹤古建風物
“后埔財”回鄉期間,先后起蓋三座大厝。其中第一座于民國初被土匪燒毀,后由子孫重修;第三座建造后未裝修,只有第二座原構保存完好。
林梁財舊居,當地人稱“后埔財大厝”,坐東北朝西南,堂橫式建筑,平面呈橫向長條形。建筑通面闊十一間52.9米,通進深36米,為懸山頂土木結構。沿著中軸線上依次分布磚埕、下堂、天井、上堂,左右各二列橫屋及左側護厝。其中,上堂面闊三間,進深九檁,明間山墻擱檁,后設福堂。每個窗扇和過路門均用幾何形、五線圈和菱形圖案裝飾。大厝正面墻壁中部均嵌有人工雕刻的磚雕圖案,采用特制花磚貼墻,雕刻題材有“雙鳳戲牡丹”“雙雀春梅”“松鶴雙壽圖”等十八圖,每一幅紅磚圖,雕的是鄉情故事,刻的是歷史文化。
“后埔財大厝”的梁枋、斗拱、廊檐、廳堂、門窗、神龕、匾額等木雕工藝,布局嚴謹,構思巧妙,建筑考究,雕精飾美,充分體現出雕刻家的心靈手巧,為民居宅院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后埔財大厝”的石雕造型藝術,也是一大景觀。有人物故事、飛禽祥獸等各式各樣的青石浮雕,巧奪天工,異彩紛呈,纖巧靈動的可視可觸的石雕藝術與民居建筑藝術交相輝映,凸顯出莆仙古民居的藝術特色。
“后埔財大厝”,是后埔村現留存20多座清代古民居建筑“三雕”景觀資源最為豐富的一座。2018年,林梁財舊居被列為仙游縣“三普”不可移動文物。該古民居不失為莆仙古厝群中難能可貴的實物資料,是研究清代莆仙古民居建筑的寶貴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