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舊廠房、復活老街區、保留老建筑……
城市如何留住“根”與“魂”
如今,不少城市在發展變遷中都在利用舊廠房、老街區、老建筑打造創意產業聚集區。比如北京798、上海新天地、成都寬窄巷等。它們在古香古色中洋溢著現代氣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文化創意旅游也隨之應運而生。
西安向來不乏時尚創意的典范。近日,紡織城藝術區進行改造提升,改造后將更名為“半坡國際藝術區”。此時如何有效利用工業遺產,如何合理保護古建筑,如何讓它們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又重新被人們關注。
媲美北京798舊廠房變身創意產業高地
提起現代建筑,不得不說北京798,從一個無線電器材廠,到潮人的聚集地、時尚的新地標,短短幾年,798已經成了北京的標志,許多外國游客也把“逛798”、“游長城”、“觀故宮”作為北京旅游的三大景觀。
和北京798藝術區相仿,西安也有一群藝術家在紡織城聚集,讓創意自由發揮,在保留老廠房原貌的基礎上,注入現代藝術元素,通過舉辦藝術品展覽、交流等活動,形成了融商業與藝術為一體的綜合城市藝術公園。近日,已建成5年的紡織城藝術區再次謀求變身,灞橋區與開發商合作投資1.5億元,對現在的紡織城藝術區進行改造提升。據了解,這也是灞橋區委、區政府建設“文化灞橋”的重點項目。
距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一路之遙的地方,在西安大華紗廠廠區原址上,以展現“西安近代民族工業遺產”為主題的遺址保護利用類商旅文化產業項目——大華·1935與其交相輝映。按照規劃,該項目將建成融時尚、美食、文化、娛樂、旅游等城市綜合消費的跨界文化商業社區。
業內人士認為,大華·1935的建成及運營,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除了填補遺址區文化商業的市場空白、完善大明宮周邊區域的城市功能、豐富城市內涵外,更提升了城市品位,成為城北崛起的城市會客廳和文化符號。
在專家看來,低能耗、無污染、高收益的新興文化產業符合西安的城市定位和發展趨勢。“這樣的藝術區,既可體現西安的古老文化,也彰顯著新文化,其形成的新興文化產業鏈,將給西安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舊城復興讓老建筑與現代藝術“聯姻”
幾乎所有去過上海的人,都會對上海新天地印象深刻,它以石庫門建筑為基礎,卻又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單一居住功能,創新性地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將代表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融購物、餐飲、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區,實現了“新”與“舊”的對話。
在西安,也有許多舊城改造成功案例。鐘鼓樓廣場,是一項古跡保護與舊城更新的綜合性工程,包括綠化廣場、地下商城和商業樓。它兼具14世紀古建筑風韻,空間處理上形成了地上、地下、室內、室外融為一體的立體混合城市空間,先前的平民居住區如今搖身一變為古城西安的“城市客廳”。
站在西安鐘樓向西望去,在鐘樓與安定門之間有一條帶有明顯仿古風格的現代化商業街,這就是西大街。西大街曾是長安最繁華的商業街區,有鐘樓、鼓樓、城隍廟等名勝古跡,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饃、德發長的餃子宴等特色小吃,在這里可以強烈感受到西安商業街區的魅力,特別是具有歷史韻味的名勝古跡的存在,提升了整個商業街的文化氛圍、帶動了商業發展。2007年,西大街改造全面竣工,改造后街道兩旁的建筑形成了統一的仿古風格,在新建建筑的基礎上,對一部分老建筑進行裝修,使之達成與新建筑融為一體的效果。統一的規劃建筑風格與西安歷史文化背景相適應,體現了古城西安的文化和風貌。
陜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通認為:“仿古、仿唐的西大街突出了街區特色,是世界上真正的唐人街。”同時,他還建議,“目前只有街區建筑是仿古的,還需要在經營方式上有所創新,可以把吃、穿、住、行都做成仿古包裝,比如住的酒店,可否提供仿唐服務?巷子里的行車,能否用轎子或拉車等等。”
老味道+新創意打造城市建設與改造的典范
一般來說,工業建筑遺產是舊城改造的一個聚焦點,對工業遺產的開發利用方式和方向是多樣的,但怎樣才能達到合理利用呢?對于西安來說,又該如何留住城市的“根”與“魂”?
有專家認為:“舊城改造必須做到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也就是說,要把舊城改造納入城市規劃的整體中去綜合考慮,使舊城改造的布局合理,也使整個城市的布局趨向合理。”
張寶通表示:“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古都,文化底蘊深厚,旅游及關聯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因地制宜做好規劃,準確評估老建筑、老廠房的文化和旅游價值,做好開發利用,有利于西安旅游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也有專家建議,“保護應是動態的。”既要重視其不可替代性,又要注意合理利用和持續發展。要讓一些有歷史傳承的建筑和區域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得到保護,首先必須確保舊城改造的出發點不是房地產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