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無疑是一個奴隸制度的國家,它有600多年歷史,約于公元前16世紀初到公元前11世紀。商后期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故商代又稱為殷代,或稱殷商。殷商已有學校教育制度,并為考古出土的文物所證實。
據(jù)古籍所載,如《孟子》說:“殷曰序”,《說文解字》及《漢書·儒林傳序》說:“殷曰庠”,《禮記·王制》說:殷有“右學”和“左學”,《明堂位》又說殷學叫“瞽〔gu鼓〕宗”。
這就是說,商代已有了“序”、“庠”、“學”和“瞽宗”四種學校了。“庠”、“序”是從夏代繼承發(fā)展而成,其教學內(nèi)容更為擴充。那時國家的大事有兩種:一是祀(祭祀祖先),二是“戎”(軍事征伐)。學習祭祀活動中的禮樂和學習軍事活動中的技術(shù)就成為當時學校的主要內(nèi)容。
“庠”和“序”都成為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學校。“庠”本是養(yǎng)老的地方,到了商代仍有養(yǎng)老的作用,同時也對年輕一代進行道德倫理的教育,如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等等;但同時“庠”也是習射的地方。從地下發(fā)掘出來的甲骨文,其中一片有關(guān)于在“庠”教練射箭的記載,可見“庠”的教育作用到了商代擴大了。
“序”不僅是習射,還要學習武舞;不僅要學習射箭的技術(shù),還要學習“射禮”,商代貴族男子重武習射,常舉行射禮;所以通過“序”,教育貴族子弟,要懂得射箭的禮儀、禮節(jié),并進而明確君臣上下長幼的規(guī)矩。
商代的“瞽宗”和“右學”是學習禮與樂的學校,層次比較高,是古代的高等學校。據(jù)考證,殷商崇尚右,以西為右,所以把大學設(shè)在西郊,這樣,設(shè)在西郊的大學也叫作“右學”。“瞽宗”原是宗廟。在那里選擇有道德的精通禮樂的文官教授貴族子弟。后人以“瞽宗”代表殷商的學校,設(shè)在西,故稱為“西學”。可見“右學”、“西學”、“瞽宗”是同一種學校,即商代的大學。后人也叫商代的大學為“辟雍”,也稱為“西雍”,是學禮樂的地方,這是商代大學的又一名稱。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wǎng)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尚未發(fā)現(xiàn)“序”及“瞽宗”,卻屢見“教”與“學”字,如有一片甲骨文卜辭上說:丙子日卜問上帝:“子弟們上學回來,會不會遇上大雨?”占卜是王室的事,遇有大事才進行占卜,貴族子弟上學成為占卜的內(nèi)容,可見商代對貴族學校教育的重視。
又一片卜辭說:商王命令某官認真負責地教育王族成員。更有趣的是有一片卜辭說:“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多方”,即多國,“戒”,像人手持戈而警戒,或手持戈而舞蹈,“教戒”,即指習武與習舞,這與殷序習射、瞽宗習禮樂之說相吻合。這片卜辭反映出殷時鄰國多派遣子弟來游學,說明那時殷的大學已經(jīng)有了周圍鄰國的留學生在這里學習禮樂了,足見商代學校已相當發(fā)達。有人說,這是中國“留學制之濫觴〔shang傷〕”。
甲骨文字還表明商代已進行讀、寫、算教學。所出土的甲骨文單字已達4500個左右,形聲、會意、假借等進步的方法已普遍使用。這說明商代文字的發(fā)展已很成熟,自然會出現(xiàn)長篇文字記錄。甲骨文有冊字,作國學堂,中國古代學校圖片,像把竹木簡扎在一起;有“聿〔yu玉〕(筆字的本字,秦以前書寫工具名聿)”字,作國學堂,中國古代學校圖片,像手持刻刀。由此可以推測,當時已具有進行讀書、寫字教學的需要和條件。
有一個骨片上有五行字,重復(fù)地刻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0天的干支表。其中一行字跡特別工整,大概是教師所刻的范本。其余四行則歪斜不齊,顯然是學生初學時的習刻。這既有趣味又有價值,告訴我們殷商學校教字認字的方法,已是采用日常必需的文字,令學生摹寫認識,反映了當時傳授與學習文字的真實情形。
商代在天文歷法方面已有很大進步,這與數(shù)學的發(fā)展有關(guān)。甲骨文中的數(shù)字最大已達三萬。出土文物還表明,那時已能進行一般的算術(shù)運算,并能繪制一些幾何圖形,所以數(shù)學也已成為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
由此可見,商代貴族很重視學校教育,設(shè)立了貴族學校--序、庠、學、瞽宗。教師是由國家職官擔任。教育的內(nèi)容包括宗教、倫理、軍事和一般文化知識。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官學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