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玉的民族,八千年來生生不息,視玉為溝通天地之靈物,以持玉劃分君臣等級,以佩玉彰顯君子德行。
商代富豪墓中就有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出土,歷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
我國的玉雕自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經(jīng)歷了七千余年的發(fā)展,成為蜚聲世界、獨步天下的工藝美術(shù)品,在世界上三個以制玉而聞名的國家(中國、墨西哥、新西蘭)中最為源遠流長。
中華玉文化,以和田玉為最高等級,至晚在商代就已進入中原王室珍寶庫。而和田玉所屬昆侖山脈,風水界被認做天下諸山之祖,大中華龍脈之源頭。唐代風水名著《撼龍經(jīng)》有云:“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zhèn)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此處須彌山,據(jù)考證即昆侖山。而所謂龍脈,也就是天地能量的傳輸管道。
在古時,能與玉地位平齊的,恐怕就是金子了。古裝劇中,常常出現(xiàn)一個帝王豪擲千金賞賜自己欣賞的某個官員或者妃子,有時候一賞賜就是一千兩黃金,顯得皇帝非常的慷慨,豪爽。但是我們都知道,古代時候生產(chǎn)力是很低的,哪里來的那么多黃金讓皇帝隨意就賞賜屬下呢?賞金千兩,真的有一千兩黃金嗎?
早在夏商時期,金器已經(jīng)開始使用了。但使用歸使用,金屬的提煉還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金子的產(chǎn)量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于在現(xiàn)代并不珍貴的青銅在那時都是珍貴金屬了。而在那時,這為數(shù)不多的青銅也是要用來鑄造貨幣的,對于皇帝來說,再富有,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拿出那么多黃金賞賜給某個人。
東漢以后,賞黃金千兩這句話才更頻繁的出現(xiàn),而十萬錢其實也并不是黃金,而是有著金燦燦外表的……銅錢。
那么,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金子都用在哪兒了呢?
總的來說,古代黃金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賞賜、送禮、賄賂、助祭、進貢、平賈、買賣官爵、打造佛器之用方面。當然,在不同時期,黃金的作用各異。在殷商及西周時期,黃金主要作為裝飾品;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黃金的作用多樣;秦朝至西漢,黃金作為貨幣日益盛行;東漢魏晉南北朝至隋,黃金主要用于貯藏和裝飾;唐宋時期,黃金的貨幣作用又上升;元朝以后,黃金的貨幣作用消失,主要是用來彰顯身份……
彰顯身份,除了打造金碗碗、金勺勺等實用器,更多的是用作首飾。單是金子本身其實很單調(diào),于是古人便想辦法把金子和同樣很受喜愛的玉搭配組合,美其名曰:金鑲玉。
金鑲玉中的“金”象征著男性的剛強,“玉”象征著女性的柔美,所以金玉的組合也代表了男人與女人的結(jié)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金和玉象征高貴與純潔,一如詩仙李白所贊“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所以金鑲玉寓意“金玉良緣”,堪稱尊貴吉祥與超凡脫俗的完美結(jié)合。
金鑲玉也有“金玉滿堂”的寓意。象征著財富和才學。黃金是富貴與身份的象征,而玉石則是才學和品質(zhì)的象征。金鑲玉匯集了富貴身份與才學,可謂金玉滿堂,順利圓滿。
金鑲玉寓意金枝玉葉,古代常常將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叫做金枝玉葉,所以金鑲玉寓意著佩戴者出身高貴,惹人憐惜。
金鑲玉是用象征尊貴和美德的“金”、“玉”材質(zhì)“結(jié)合”而成,玉石本身又是辟邪保安的,體現(xiàn)了中國悠久的玉文化。古書有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金鑲玉既包含了玉石,也包含了黃金,可謂人生兩全也。所以,金鑲玉寓意著吉祥順利。
古人的才思急智,讓本就討喜的金和玉衍生出了更吉祥的寓意。金玉文化中包含的人情世故,是只有中國人才能讀懂的獨特文化。而這份“世故”,也會繼續(xù)被中華文明滋養(yǎng),一直生生不息地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長得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