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袴褶?為什么袴褶是古代敦煌人的普遍著裝?
褶,通“襲”,指一套衣服,包括上衣和下袴。袴褶是一種胡服,是少數(shù)民族男子的常服,其便于騎馬奔馳和勞作。
敦煌古代是少數(shù)民族的放牧場所,后來雖轉(zhuǎn)向農(nóng)耕,但境內(nèi)仍然居住著眾多少數(shù)民族眾群,所以袴褶就成為當?shù)氐钠毡橹b。
上褶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 西魏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畫有其具體圖像,上褶為圓領(lǐng)、對襟或左衽,窄袖緊身,衣長不過膝,多以縑帛或織錦做成,也有用皮革者。領(lǐng)口、雙襟、袖口及下擺均以異色錦或較厚實的質(zhì)料緣邊,既美觀又耐磨。下擺或作曲裾,或作平裾。上褶無扣襻,腰中系帶。
下裳為袴,有小口、大口之別,有的在膝部以帶子系縛,名為“縛袴”。下袴一般用白疊為料,是由一種木棉細絲織成,亦名榻布。所以下袴多為白色,在白袴外還可以套上脛衣,脛衣是指下腿的袴套,其好處是乘騎作戰(zhàn)或外出,可保護腿部肌肉皮膚少受摩擦,而且行動起來更為靈便。
02.古代男子的袍服為何有長短之別?
宋神宗年間,西夏攻占沙州,敦煌歸西夏黨項人統(tǒng)轄。李元昊統(tǒng)治以來,仿效中原政權(quán)制定服制,文武官服與唐宋官服相似,西夏男子均著袍服,但有長短之別:勞動者袍長至膝部,下穿袴,類似袴褶的樣式;貴族的長袍長至腳面,與唐代的袍服相同。
西夏武官服飾 榆林窟第29窟南壁 西夏
如上圖,前二人分別是沙州監(jiān)軍和瓜州監(jiān)軍,乃當?shù)氐能娛率最I(lǐng),戴金錦暖帽,著圓領(lǐng)窄袖長袍,胯兩側(cè)有護髀;第三人戴黑漆冠,著襕袍。
西夏貴族婦女著左衽窄袖通裾大襦,長至膝下,有內(nèi)外兩重,內(nèi)襦比外襦長出一截,下為百褶長裙,形成三重衣的視覺。平民婦女著交領(lǐng)云肩寬袖上襦,系腰裙,下為長裙。
03.為什么要在袍服的膝下部位加一橫欄?
穿衣服的目的一是御寒保暖,另外就是障蔽,所以上古時人們著深衣自上至下把全身裹得嚴嚴實實的。《禮記·曲禮》中有“勞毋袒,暑毋褰裳”,其大意是說,即使在勞動之時,也不能將身體暴露于外,即使在暑天也不能將衣裳掀開,這就是禮。
男子袍服 莫高窟第130窟北壁 盛唐 段文杰摹
將袴子直接穿在外也會被視為失禮。寬袍大袖成了儒者的風范,進入唐代以后男子的常服就開始以袍服為主。袍服下長至踝,以不拖到地面為準。
袍服和襕袍 莫高窟第103窟南壁 盛唐
如在膝下部位加一橫欄,以象征古代上衣與下裳的分制,稱曰襕衫、襕袍。袍服之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從袴褶到大褶衣再到袍服,反映了敦煌服飾漢化的過程。
04.盛唐時期為什么多見男性化的婦女服飾?
盛唐以來出現(xiàn)一種最具時代特征的婦女服飾,那就是女著男裝。其樣式是翻領(lǐng)、瘦身長袍、束腰、緊口長袴、高靴。
女著男裝 莫高窟第445窟北壁 盛唐
女裝男性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受少數(shù)民族的影響。由于唐朝國力強盛,貞觀年間又先后征服東西突厥,唐朝的勢力直達蔥嶺以西,西域的少數(shù)民族紛紛向大唐稱臣,僅長安一地的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人就有十萬之多,胡風胡服也隨之在中土興盛。
二是社會開放。唐朝婦女有單獨公開的社交活動,還可以自由結(jié)社來維護共同的利益。婦女可以參加各種文體娛樂活動,如騎馬出游、打獵、打球、拔河、下棋等,穿著男裝也是實際生活的需要。
女著男裝首先在王室貴族中興起,到開元、天寶年間則成為貴族婦女和侍女的時裝。在敦煌壁畫中,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的侍女、盛唐第445窟的近事女、晚唐第17窟的近事女等都是女著男裝。
05.為什么古代服飾多腰中系帶?
古代游牧民族居無定處,往往把日常生活所需的小件物品隨身攜帶,以套環(huán)綴在腰帶上,胡名“郭絡(luò)帶”,漢名“躞蹀帶”或“蹀躞帶”,帶上有銙,銙上有環(huán),可垂掛佩刀、礪石、針筒、火石等物。
袴褶 莫高窟第285窟北壁 西魏
上圖是一群供養(yǎng)人畫像,頭裹平上幘,身著袴褶,最前者腰系躞蹀帶。下裳為袴,有小口、大口之別,有的在膝部以帶子系縛,名為“縛袴”。下袴一般用白疊為料,是由一種木棉細絲織成,亦名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