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會”,對于茶界人士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每年大大小小的茶會,從國際性的,到全國性的;從綜合性的,到專題性的;從儀式性的,到聚會性的,數量之多,不勝枚舉。
那么,《中國風俗辭典》是怎樣介紹"茶會"的呢?
茶會:①舊時漢族生產風俗,流行于江西萍鄉等地。
萍鄉縣境內油茶山場比比皆是,每年到收摘茶油的時候,附近的婦女小孩多隨同山場的主人同去收摘,撿拾遺留的果實,更有不軌的人趁此機會行竊。于是,山場主在收摘之前,邀集同人,集資組成一會,稱為“茶會”。
“茶會”在收摘之期霜降節前三日,就雇人鳴鑼警告眾人,必須等到霜降節后第十天,方準上山撿拾遺果,如不遵守,一定要賠罰。自有“茶會”,相沿成習,當地民間也大多能遵守。
②舊社會商業風俗。流行于長江流域一帶城鎮。商人在茶樓進行交易的一種集會。各業各幫一般都有其約定的茶樓作為集會地點。商人在飲茶或用茶點時商談行市,進行買賣。
③亦稱“茶話會”。民間社交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一種用茶點招待賓客的社交性聚會。今每逢節慶時都舉行各種形式的茶話會。
很顯然,對于"茶會"的三個義項,人們最熟悉的是第3個釋義。作為民間社交風俗的"茶話會",成年人誰沒參加過幾次呢?至于第2義項的"舊社會商業風俗",茶會是與商人、商家、商業相關的。而作為"舊時漢族生產風俗"的第1義項,則知之者不多,因為帶有地域性,又已經離社會生活遠去。
然而,《中國風俗辭典》留下的不同"茶會"條目,讓遠離的茶會事項又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