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古跡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各地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活動。保護歷史遺跡,各地有哪些好的做法?現代生活中,如何讓歷史文化更好地流淌綿延?
原汁原味修舊如舊
拆,拆除違建、不協調建筑,還古跡原有風貌。楊梅竹斜街是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試點之一。行走其間,名人故居、會館、四合院俯仰皆是。楊梅竹斜街保護項目拆除違法建設56處,廣告牌匾51處,逐步讓胡同空間顯現原有風貌及肌理。
建,建真設施而不是建假古董。不少地方的古建“面子”保持原貌,“里子”卻在悄悄更新。在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揚州,改造排水管網、建立古城區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加密消防設施、建設旅游公廁等現代設施的建設讓古城“外舊內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
新舊融合活化利用
融,意味著“見屋還要見人”。專家認為,讓歷史文化街區融入現代生活,必須延續其原有生活功能,居住在其中的人是活態文化的一部分,讓他們更安居樂業才是保護初衷。
活,活化利用而不是呆板死守。保護歷史文化,并不是將古跡封存,放在玻璃櫥窗里。不少地方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與現代社會功能銜接,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比如近些年,杭州市利用老工業園區和工業建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設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為老建筑增添了城市發展轉型的新印記。
規劃先行形成共識
“系統保護、科學保護,必須規劃先行,一張藍圖干到底。”張廣漢說。在編制規劃藍圖、制定和實施規劃時,首先應當遵循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優先的原則。各地編制老城區改造和旅游等開發建設規劃要符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處理好民生改善與老城區保護的關系。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實施,必須符合依法批準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詳細規劃,循序漸進,逐步更新。
“保護最核心的問題是形成共識。”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呂舟認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應該納入到政府的考核體系中,同時,相關條例規劃需要進一步補充調整。
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來說,守護不僅意味著原汁原味保護,更要融入現代生活,繼續為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發揮作用。對城市來說,留住這些記憶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延續歷史,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