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即彩云之南。一座座山峰聳立,一片片森林凝翠,一朵朵鮮花怒放,一條條飛瀑流泉。云南的風情如一朵彩云追趕著另一朵彩云,一份情懷撞擊著另一份情懷;云南的顏色如一道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長虹,彰示著五彩繽紛的靈氣,流淌著千姿百態的動感。這是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有美麗的邊疆,美麗的城市,美麗的村莊,同時上演著美麗純樸的民族風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納西的民族風情、領略“雄、奇、險、秀、幽”的茶馬古道。
納西族服飾、節日和瀘沽湖畔男不娶女不嫁的摩梭人阿夏走婚
納西服飾
“披星戴月”的納西人
納西族是麗江市人口最多的三個少數民族之一。納西族的男子的古典服飾,身著對襟坎肩,頭戴自搟的氈帽為代表性裝束。
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干,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志。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制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征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模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后的產物。
納西節日
納西族的主要節日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三多節、是納西族為紀念民族英雄、保護神“三多”的節日,素有“納西祭天大”之稱,今已成為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
七月半祭祖節(舊俗稱“中元節)古城內各民族都要迎祖——祭祖——送祖,屆時,古城內大街小巷,今傍河溪流都要放河燈。近年隨著旅游業的開放。七月半祭祀放河燈、燃燒篝火舉行納西打跳,憶演變為古城內的一種民俗觀光活動。
此外,還有正月十五的棒棒節、一年二度的騾馬會、農歷六月的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火把節期間,麗江大研鎮、束河、白沙各地都要宰殺豬羊,扎松明火把,并點綴上若干野花,在房前屋后或大街門店前燃燒火把,跳舞慶賀。
瀘沽湖畔男不娶女不嫁的摩梭人阿夏走婚
瀘沽湖湖水清澈,傳說是女神眼淚化成的湖泊,這里被稱為母系社會唯一活化石,這里至今保留著獨特的阿夏婚姻。
“阿夏”是摩梭古語,其意為親密的情侶。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兩種,即“阿夏異居婚”和“阿夏同居婚”。阿夏異居婚——這種婚姻的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建立阿夏關系的男女雙方,各自住在自己母親家生產、生活,只是男子晚間主動到女阿夏家居住,因此這種婚姻亦稱“走婚”。
阿夏同居婚——這種婚姻的特點是男女雙方不再是各居母親家里,而是同居一家,或是男到女家,或是女到男家,共同撫養和教育子女。
摩梭青年在結交阿夏關系時,盛行互贈定情信物的習俗。男子贈給女子的一般是戒指、耳環、銀鏈或圍巾等。女子若是同意,接受男方禮物后,回贈一條腰帶。雙方就算建立了阿夏關系。
茶馬古道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當年很多走馬幫的人,就是通過這條古老的道路,將茶葉帶到了中原以西地區。它歷史悠久,名聲在外,是古老中國文化符號的象征。當我第一次去麗江拉海市時,發現在這片熱土上,至今依然有走馬幫的足跡。亞洲的天堂走廊”——世界上最古老的經貿商路“茶馬古道”,讓我們跟隨歷史長河回到最初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陜康藏、滇藏線兩路。麗江古城的拉海市附近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能夠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一條與絲綢之路一樣在中華民族的孕育發展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的通道,已隨現代文明的滌蕩而逐漸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中。但它的歷史與價值卻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