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屬于漢服,為漢族傳統服飾中的一種。包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深衣,其次是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胡服。受當時政治、文化整體影響,百家爭鳴,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文質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節用”、“尚用”,不必過分豪華,“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屬于儒家學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響的茍況強調:“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淮南子·覽冥訓》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制法,各殊習俗”,都比較客觀地反映出當時各國服飾審美的真實特點。
袍的款式有三種類型。
第一型后領下凹,前領為三角形交領。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較小,比較實用。
第二型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后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衣身較寬松,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袖下面的弧線稱為“胡”,據《后漢書·輿服志》說它是仿效牛的頸項下有垂胡之形而設計的)。衣身寬松,有華貴的風度。此種款式至西漢仍繼續流行。
以上三種類型,均為交領、右衽、直裾式,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
以下皆為考古材料(取自百度百科):
主要考自湖南長沙戰國楚墓、湖南長沙仰天湖戰國楚墓、湖南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河南洛陽金村韓墓、河北燕下都戰國遺址這幾個墓址
湖南長沙戰國楚墓:此墓址出土的帛畫人物與木俑,尚有衣襟右側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此墓址出土的漆奩裝飾人物紋,所繪人物雖極簡練,但作風非常寫實。其在中間坐者在室內,為觀舞的主人。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大袖、寬下擺、V字形交領長袍,腰間緊束腰帶,體態秀美?!妒印罚骸俺`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贝似釆Y人物畫所表現的,也正是細腰的裝束。此外,所有人物衣著領口、袖口、下擺及腰帶均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內襯穿白色襯衣。頭冠雖不清楚,但都有纓帶下垂,系于頜下。此墓址出土的彩繪木俑,多數穿直裾袍,只有一個穿曲裾袍。袍式長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邊均鑲錦緣。袍身紋飾為雷紋和重菱紋,重菱紋又稱為“杯紋”,因它形似雙耳漆杯,或稱為“長命紋”,取長壽吉利的含義。
湖南長沙仰天湖戰國楚墓:此墓址出土的女木俑,穿繪繡交領右衽曲裾袍,領及衽邊均飾以較寬的錦緣。
湖南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此墓址出土的馭龍升天圖帛畫,畫著一個男子駕一條龍,龍前是魚,龍后是鷺鶿鳥,表示能入?;蛏?。男子頭戴切云冠,長纓結于頜下,腰束大帶,袍式寬松、廣袖、曲裾,長可掩足。即當時的深衣。
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此墓址出土的少女龍鳳帛畫。畫一女子合手祈禱,身穿廣袖寬松曳地曲裾長袍,袖身肥大,袖口縮斂,下側弧線成垂胡狀,腰束大帶,與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所出土帛畫中駕龍男子的袍式基本相同。《爾雅·釋衣》謂袖身擴大部分為“祛”,袖口縮斂部分為“袂”,這種袖式后來稱為“琵琶袖”。袍與衫的區別,在于有沒有袖口,有袖口的為袍,無袖口的為衫。
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此墓址出土編鐘虡(jù音據)中層的銅人,上衣是矩形交領、緊身、窄袖、衣襟下擺左長右短呈曲波形彎曲,領緣有幾何花邊為飾。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幾何紋直條圖案為飾。裙的長度短者及膝,長者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內。腰間束革帶,掛有垂纓及心形囊。腰右側佩短劍。頭戴上寬下緊的平頂帽,為儀仗樂隊的裝束。
河南洛陽金村韓墓:此墓址出土的兩件戰國長袖曲裾袍舞女玉雕,式樣均為交領、右衽,袍長曳地,腰束大帶。此墓址出土的戰國青銅玩雀女孩,上衣為立領式,立領是在領窩加領座才能制成的。裙裳長僅及膝,為中短裙。腰間束有珰的革帶,革帶上掛著懸有組玉佩的組帶。足穿革靴,發分左右梳兩條長辮。用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來看,也是頗為時髦的。
河北燕下都戰國遺址:此墓址出土的銅人,穿右衽矩形交領長袍,腰束革帶,用帶鉤扣接。
我們現代大多數在市面上流通的漢服并不能完全復原當時的形制,但很多形制也會有七八分相似,加入一些現代人的審美元素,讓漢服既有傳統的感覺,也有現代的影子,兩兩相融,美美與共。但形制方面并不可以完全改變,比如交領、右衽、直裾等這些要劃重點還原,講漢服常服化就不能把最基本的形制搞混,而且這些可以考證的還是要規規矩矩復刻出來,很多其他的比如面料,絲線,配色或者長寬數據等等,沒有考證或數據有所偏差的地方,可以巧妙的加入一些現代元素,完美融合才能做到大眾可以接受。
小編希望大家在看過這些科普資料以后可以對春秋時期漢服有所了解,即便這是一個離我們極其遙遠的一個時代,但它所帶來的漢服文化影響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各個朝代,對現代服飾也有影響,我們不能嗤之以鼻,而應該了解并傳播,這些漢服文化,也是一種很好好的文化輸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