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后,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秦朝以玄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黑色為最上,位高權重者才著。至于為什么秦朝的服飾以黑為主,據說當時鄒衍讓秦始皇相信“五德始終”說,按照五行相克說,黃帝是土德,夏朝就是木德,商就是金德,周是火德,秦朝就是水德,黑色對應水德,所以大抵是有這方面原因的。
由于當時紡織技術改進的關系,使得戰國以后的服裝,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變為連身的長衣(深衣),這種衣著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樣式通常是把左邊的衣襟加長,向右繞到背後,再繞回前面來,腰間以帶子系住,并且往往用相間的顏色縫制,增加裝飾和美感的效果。
秦漢時代也有褲子出現,式樣跟現代的燈籠褲很相似,漢族人民在種田,捕魚時也穿著這種褲子。說到秦漢男子的頭飾,不能不提到頭巾,因為一般男性戴頭巾,是從秦漢才有的風俗。
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并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秦始皇在冠服制度上,廢除六冕,只采用一種祭祀禮服。《后漢書輿服志》載:“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因此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的祭服,原因是他相信秦代屬水德之故。始皇廿六年,規定衣色以黑色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于他減去禮學,對于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秦始皇統一中國,也統一了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秦始皇對于妃嬪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的支配。因此秦代妃嬪夏天穿“淺黃藂羅衫”、披“淺黃銀泥云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羅裙、五色羅小扇、泥金鞋,以襯托它。
總的來說,秦朝由于大一統的原因,在服飾方面都做到了很嚴格的要求,包括色彩和布料,而且給后代的服飾設計留下了啟示,就比如漢代服飾在很多方面都延續了秦朝的設計風格,同時又融合了北方民族色彩。秦朝的服飾莊重大氣,特別具有代表性,也是華夏民族最值得尊敬的服飾,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沉淀,它仍舊給漢服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我們當代服飾留下了可以參考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