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傳統的羌裝
陰丹藍底,五彩絲線描花繡朵煞是好看。
有的長裙及地,衣袂翩翩,
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動人。
如果你也見過羌族姑娘
如果你見過羌族姑娘,不難發現她們頭上戴的頭巾,身上系的圍裙,腳上的云云鞋,還有衣袖,衣領,褲角……等等,都繡上了美麗的圖案,再配上閃亮耀眼的銀飾,宛若行走在彩霞中的仙子。
這一切,都來源于她們靈巧的雙手。在羌寨,各家婦女幾乎都會刺繡,它已成為羌族婦女心靈手巧的一種象征,其傳承幾乎都為家族傳承。
羌族服飾的歷史,已相當久遠。古羌首領大禹創立的夏代,就有了講究的禮服。隨著歷史的演進,不同的歷史時期,就有其不同的歷史風貌。羌族作為中華民族的古老族源,并且作為一個古老民族,繁衍至今,歷數千年而生生不息,其服飾變化多端且十分豐富。
歷史記載的“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正是古羌人擅長用民間手工技藝來裝飾、美化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羌族婦女善于運針走線,擰線織錦,刺繡佳作頻現。經歷漫長歲月的洗禮,羌繡已經成了一個內涵豐富、針法獨到的民間工藝品體系。
對羌族服飾的喜歡是源于一部電視連續劇《傾城之戀》。電視劇開始的鏡頭里女主人公站在瀑布邊,正在浣洗一件陰丹藍的羌族長衫,藍色的衣衫在水中漂著,那樣純凈,仿佛與藍天白云融合,那情景真是美極了。還有一個鏡頭,是她從都市回到阿蒙山羌寨,穿著羌族服裝在打豬草,一頭漂染過的頭發與傳統的羌裝也是那么和諧。
男女衣裘褐,被氈
羌族古代服飾中以“披氈”最具特色
近代羌族服飾基本上承襲了袍服之制,服飾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織品為主。道光《茂州志》載:“其服飾,男氈帽,女編發,以布纏頭,冬夏皆衣毪。
羌族傳統服飾為男子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女子襟邊、袖口、領邊等處繡有花邊,腰束繡花圍裙與飄帶,飄帶上也繡著花紋圖案。
氈的制作工藝遠比紡織毛布簡單,其產生應該也是三千年前的事。文獻記載,兩漢時甘青羌人“女披大華氈以為盛飾”(《后漢書·西羌傳·集解》引郭義恭《廣志》)。而與之相同時期的“滇族”等羌支民族的貴族男子也多披氈。可見,“披氈”原為羌族最古老的服飾之一。唐宋時期,羌族披氈已較普遍,《新唐書·黨項傳》稱:“男女衣裘褐,被氈。”這一服飾傳統,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保存。
羌族婦女與男子衣服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領邊、袖口、腰帶和鞋子上常挑有幾何花紋圖案,衣領上鑲有一排小顆顆梅花形圖案銀飾。挑繡的圖案在都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如植物中的牡丹、梅花,動物中的喜鵲、蝴蝶、羊等。所挑繡之景物,無不栩栩如生,內容則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寓義,如“團花似錦”“富貴牡丹”“喜鵲鬧梅”等。
羌繡
云朵上的斑斕線跡
自在中國的西南部,羌繡民間工藝以其自身的民族傳統風格、濃郁的地方情調、以及精巧的技藝世代流傳,實用且美化著生活。
羌繡分為挑花、繡花、納花、盤花、刺繡等,其中最有羌族特色的便是挑花。挑花制品由粗布、錦線綴成,多為黑底白紋,色彩對比強烈,醒目而調和,質樸而敦厚,具有濃烈的裝飾圖案美。
嫁一戶好人家,幾乎是過去羌族婦女一生最大的愿望,最美滿大幸福。而是否能繡得一手好羌繡,幾乎是衡量是否能嫁得好最重要的“指標”。
挑花刺繡是羌家姑娘的拿手絕活,她們十歲左右就開始受到嚴格訓練,常在耕種之余和農閑之時,從事紡線、織麻布、織氈子和挑花、刺繡,正所謂“一學剪,二學裁,三學挑花繡布鞋”。
羌族服飾中隨處可見濃烈的紅色。為何羌族同胞崇尚紅色?原來,羌族把炎帝稱為他們的祖先,而炎帝是火的化身,被羌人稱為火師。羌人崇尚火紅色成了由來已久的習俗。姑娘出嫁的嫁衣是紅色,頭上的蓋頭是紅色,腳上纏的裹腳布是紅色,腳上穿的云云鞋是紅色,小孩穿的貼身衣服是紅色,老年人穿的壽衣是紅色,給尊貴的客人獻上最珍貴的禮物是也是羌紅……
在出嫁前夕,羌族姑娘們一定會盡其所能繡出幾件最漂亮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墊,這也是她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盼頭。
既不打樣,也不劃線、繪圖,僅以五色絲線或錦線,她們全憑嫻熟的技巧,信手挑繡成具有民族風格、絢麗多彩的各種幾何圖案、自然紋樣或花卉麟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云云鞋
聽說可以帶來幸福與好運
與小船的形狀相似
鞋尖微微翹起,只是鞋底較厚
鞋幫上繡著一些彩色云紋與杜鵑花紋紋樣,
這便是羌人口中的“云云鞋”。
“云云鞋”是羌族人在喜慶日子里穿的一種傳統民族服飾,鞋尖微翹,狀似小船,鞋幫上繡有彩色云卷圖案,十分別致。挑花和刺繡,是羌族婦女的拿手好戲。這些色彩艷麗明快、圖案古樸精美的繡品,無論是點綴服飾還是裝扮居室,都顯得秀美而大方。
在羌族傳統習俗觀念里,云云鞋代表著美麗的愛情,往前數十年云云鞋是定情信物的象征。過去羌族女孩會親手縫制一雙云云鞋,待到心中喜愛的男子出現,便會送予對方當做定情信物。
羌繡的圖案種類與題材,大多是反映羌族生活或自然景物,或植物中的花葉、瓜景,動物中的鹿、獅、馬、羊、飛禽、蟲、魚以及風情人物等。所挑繡之景物,皆秀麗精致,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美好憧憬。
羌笛聲聲,羌族服飾飄魅
穿在身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情有景道不得,羌姑刺繡在前頭”。羌族刺繡歷經千年傳承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近年來,為了讓羌風蕩漾和永恒在羌族父老鄉親們心間,通過對羌繡、羌族服飾等非遺項目的扶持,這些文化遺產在桃坪羌寨以及其他羌族村寨成功地保留了古老的基因,同時通過創新與時代接軌,不僅改善了百姓生活,也讓羌族父老對古老的羌文化充滿了自信。
正是這穿戴的傳承,羌族服飾忝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成了活化的非遺文化讓人們追捧喜愛。愿羌繡在代代羌族姑娘們的靈巧雙手中,繼續傳遞著樸實而絢麗民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