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南北朝流行冠履飾物:所“飾”無常皆時尚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1-08-18 15:07:29  來源:中華瑰寶雜志  作者:劉芳
核心提示: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文化碰撞激烈的時期,漢、胡服飾風格各異且變化多端,在冠履飾物上尤有表現。然而,在民族的不斷融合中,漢、胡服飾相互影響與模仿,竟發展至南北方好尚相同,許多配飾延至后代并經演變,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

  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文化碰撞激烈的時期,漢、胡服飾風格各異且變化多端,在冠履飾物上尤有表現。然而,在民族的不斷融合中,漢、胡服飾相互影響與模仿,竟發展至南北方好尚相同,許多配飾延至后代并經演變,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


  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政治動蕩,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頻繁的朝代更替,使得在錯雜遷居之中的各民族相互影響,服飾風格也屢屢發生變化。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譏惑篇》云:“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袂財制,日月改易,無復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高忽卑,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所飾無常”四個字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衣服冠履的發展特征。


  關于南北朝時期的服裝配飾,主要包括冠帽、鞋履、發飾及腰飾。作為社會風尚的表現形式,這些配飾無論從形制還是特征上看,均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即在多變的樣式中相互影響并融合,這體現出當時不同文化的強烈碰撞,是社會風貌及種種思想意識和習俗的體現。


  冠履風尚各行其道


  南北朝初期,南、北方服飾之配飾的流行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冠帽鞋履之制,南方以冠履為尚,北方則風行帽與靴,這是由地理因素及民族習俗的不同所致。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于439年統一北方,在其從草原入主中原到完全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發展歷程中,其服飾也經歷了不斷漢化的過程。在配飾上,頭戴風帽、足蹬黑靴的裝束非常流行,這和鮮卑族游牧生活的習性緊密聯系。因為北方氣候寒冷,頭頸部的保暖非常重要,故鮮卑人常戴一種腦后垂掛長幅,頂部偏圓的帽,這就是鮮卑服中最具代表性的頭衣垂裙帽,亦稱“大頭長裙帽”。


  垂裙帽不僅實用,如前部可以遮掩額頭,兩側部可以遮護兩耳,后面延至脖頸可以防風、防沙和御寒,同時兼具修飾儀容的功能,如其造型適合任何頭型,男女皆宜。此外,垂裙帽制作材料多樣,有使用皮或毛者,也有使用織物者,因此,垂裙帽以其實用的特點在北方風行了近百年。


北齊 徐顯秀墓壁畫局部


  與帽搭配而穿的靴被引進中原之后,長期用于軍旅,其中原因除了與氣候寒冷有關外,還在于其能滿足人們乘騎跨馬的需求。即使到了高度鮮卑化的北齊政權,亦或是標榜胡漢并舉的北周,穿靴子的習俗始終引領著當時的服飾風潮,如在北齊徐顯秀(卒于北齊武平二年,即571年)墓壁畫的出行圖中,眾多人物皆穿靴。


  南朝男子則流行戴冠。與帽的主要御寒功能不同,冠所具有的禮儀性質使得戴冠更多是為了修飾。較為流行的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橋,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級皆可戴。從傳世圖像資料看,北魏孝文帝改制后,最初流行于南朝男子的小冠(或平巾幘)也在北朝男子冠帽中出現。


  南朝更具有代表性的是鞋履風尚。履式除采用前代絲履之外,盛行從帝王到平民皆喜愛的木屐,較為典型的是一種從漢代雙歧履發展而來且有齒的“高齒屐”,因履前上聳齒狀物而得名。


  在江南一些地區,由于多雨,木屐穿用范圍相當廣泛,因此留下了許多詩句,如南朝沈約撰《宋書·謝靈運傳》記:“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在服飾習俗中,對于木屐的穿用場合也有一些規定,赴宴訪友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則會被認為是儀容輕慢,沒有教養。到南梁時,高齒屐更為流行,南北朝末隋初顏之推著《顏氏家訓》云:“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


  南北朝后期,由于不斷與漢人接觸,氣候又較暖和,垂裙風帽后的垂幅用帶子勒起來,材料也采用帛絹或羅,有開始向頭巾過渡之勢,經北齊、北周后逐漸演變為幞頭,直至隋代乃至唐宋時期依舊不衰。


  束發挽髻競尚富麗


  發髻是將頭發挽束起來,盤在頭頂或垂在腦后的一種發式。相對而言,女子較男子的髻式豐富,變化豐富且強調奇特。


  南朝齊、梁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婦女流行裝束為:頭梳雙鬟髻或雙丫髻,身著兩襠衫,腳穿笏頭履,尤以發式最具時代特色。那時的婦女使用假發在頭部梳出一些發環,如單環和雙環,作凌空搖曳之狀,或作丫髻、螺髻等。對于這種發髻樣式,一種說法是其出于仿效飛天,即東晉以來的“飛天髻”。


北齊 籠冠俑 山西博物院藏


  然而,從傳世文獻及文物分析,雙鬟髻或雙丫髻發式的出現晚于晉代,并在此后得到多方面發展,變化出更多的樣式造型。如河南鄧州畫像磚墓(南朝)中的人物反映得非常具體逼真:前面梳雙鬟髻的為貴族婦女,后面梳雙丫髻的是侍女。


  雙鬟髻或雙丫髻發式還出現于北方地區云岡石窟晚期的飛天造像中。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表明南北方好尚相同,也反映了在那個佛教興盛的時代,一方面國人將當時服飾風尚加于佛教造像身上,一方面隨佛教興起的外來因素賦予了服飾一定的時代氣息。對此,沈從文先生做了形象概括:在人身上,有意模仿高雅,表示瀟灑脫俗;在佛像身上,企圖增加莊嚴感。這也反映出宗教雕塑與社會習俗的密切關系。


  與日趨高大的發型相配的首飾發展到此時,突出表現是競尚富麗,其質料之華貴、名目之繁多,前所未有,這與當時大行奢侈風氣有關。總之,當時首飾之光燦爛奪目,強調與眾不同。


  簪釵成為當時女子最常用的首飾,用以固定及裝飾發型,常以細圓的一根金絲或銀絲彎做兩股作為釵腳,釵梁有寬有窄,大多光素無紋。當時還出現一種專供支承假發的釵子。附在簪釵上的還有一種稱作“步搖”的首飾,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花枝等形,其上綴以搖曳的珠玉。


  在南北朝時相當流行的步搖,其最早可見的樣式始于漢代。據東漢劉熙《釋名》中描述:“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南北朝時期描寫步搖冠及其他飾物的詩句有傅元的《有女篇》“頭安金步搖,耳系明月珰,珠環約素腕,翠爵垂鮮光……”可以想見女子蓮步輕移、花枝微顫、風情萬種之態。此外,頭上的裝飾還可插鮮花以圖香氣襲人,不可不謂多姿多彩。


  革帶花帔競相爭艷


  南北朝時期的配飾,除了冠履首飾,腰部的裝飾也展示出別樣的風采,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從東漢晚期開始,腰上所束革帶因佩掛隨身實用的小器具之需求而產生。到北朝時,革帶亦是北方民族服飾中流行的腰間飾品,男女均可系束,尤以男子所配蹀躞(diéxiè)帶最為盛行。


  革帶由皮革制成,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還有約束謹慎之意。帶扣作為固定部分,最具特色,多用金屬材料制成,有金質、銀質、銅質和鐵質等;形狀也各不相同,有圓環形、長方形、動物形等。女子腰部裝飾則以“抱腰”最具代表性,即在腰間系一圍裳,亦稱“腰采”,外束絲帶。


東魏 彩繪貼金石雕佛菩薩三尊立像 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肩部飾物主要為女子所著的“帔”。帔是一種約始于晉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婦女衣飾物,形似圍巾,披在頸肩部,交于領前,自然垂下。對于帔的形制,東漢《釋名》有所描述:“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可見,帔具有保暖和美化裝飾功能。南北朝文學家庾信《美人春日》詩曰“步搖釵梁動,紅輪帔角斜”,南朝梁簡文帝云“散誕披紅帔,生情新約黃”,均描繪出婦女著帔后楚楚動人的形象。


  此外,在這一時期的外來文化中,佛教藝術是重要的一支,對當時的宗教信仰及其藝術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婦女帔的使用就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南朝和北朝佛教人物菩薩服飾中大量出現了裝飾女性的帔。此時,帔多在胸前呈交叉狀,然后垂于身體兩側,并不體現特定的造型與飄動感。


  在中國服裝史的發展歷程中,南北朝時期的服飾配飾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展示出來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對時尚的大膽追求。服裝的許多配飾式樣獨特,流傳久遠且變化巧妙,許多款式也對后世產生影響,并可為今日所借鑒。此外,佛教盛行亦與配飾發展有著密切關系,賦予后者一定的時代氣息。


 
標簽: 南北朝

本文標題: 南北朝流行冠履飾物:所“飾”無常皆時尚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10896.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南县| 西畴县| 寿阳县| 临朐县| 安义县| 陇西县| 栖霞市| 皮山县| 雷山县| 英超| 东海县| 山阳县| 日喀则市| 漳州市| 信阳市| 建湖县| 金坛市| 株洲市| 榆社县| 阳原县| 休宁县| 故城县| 齐齐哈尔市| 江城| 青冈县| 柘荣县| 淮滨县| 奉新县| 七台河市| 原阳县| 湖南省| 闽侯县| 祁东县| 夏津县| 托里县| 平潭县| 敦化市| 高碑店市| 葫芦岛市| 越西县| 西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