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在四川的鹽邊、鹽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縣也有少量分布。
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早在公元7世紀,納西族人民就創(chuàng)造了象形表意文字“東巴文”和音樂文字“哥巴文”,但均不通用。被稱為“活著的象形文字”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由于同漢族的關系密切,故納西族通用漢文。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和藏傳佛教。
據史書記載,納西族的先民同古代稱“牦牛夷”、“摩沙夷”、“磨些蠻”的部落有淵源關系。
從唐代到清代,納西族同中國內地聯系日益緊密,其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奴隸制演變?yōu)榉饨I主制,再經清代的改土歸流政策,向封建地主制轉化,使地主經濟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與民族交往中,納西族創(chuàng)造了自己燦爛的歷史文化。著名的《創(chuàng)世紀》描寫了納西族先人開天辟地、與大自然搏斗的經過,它是一部歌頌勞動、反映男女忠貞愛情的長篇史詩。
納西族的建筑、雕刻和繪畫融合納西族、漢族與藏族三個民族的傳統風格,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麗江古城從選址到建筑風格均融匯了漢、藏、白等多種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并有所創(chuàng)新。著名的麗江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均系明代建筑。在這些建筑物的墻上都保留著珍貴的壁畫,筆法既有藏畫的洗練和勻稱,又具唐代道釋畫的風格。用象形文字寫成的《東巴畫譜》是罕見的藝術珍品,而長達15米的《神路圖》則堪稱稀世瑰寶。
麗江納西族的房屋建筑多為“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瓦房,即由較高的正房和兩側略低的偏房,以及正房對面的一座照壁構成,安靜寬敞,自成單元,布局協調。寧蒗縣永寧納西族房屋多采用“四屋一院落”的格局,即由正房、經堂、雙層樓房和畜廄等四座木結構建筑組成院落。正房由主室、上室、下室、后室和倉庫組成。主室是全家活動的中心。
納西族地區(qū)名勝古跡很多,有直插云天的玉龍、雪山、號稱"長江第一彎"的石鼓、大研鎮(zhèn)的黑龍?zhí)丁Ⅺ惤幕⑻鴯{等。
納西族服飾:
麗江納西族婦女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肩兩邊綴日、月,象征著“披星戴月”,以示勤勞。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包頭,配大銀耳環(huán)。納西族男裝大體與漢族相同。
納西族飲食:
納西族的“三迭水”(又稱雪山宴)是招待貴賓的方式,因使用大碗、小碗、盤子三種不同高度的餐具而得名。三迭水菜無定譜,依季節(jié)需要隨意配置,但必有幾樣山珍名菜。納西族的特色食品還有琵琶肉和千層餅,琵琶肉是用整條豬腌制的豬膘,因形似琵琶,故得名;千層餅香脆爽口、油而不膩,因層多、薄如紙而得名。
納西族節(jié)日:
納西族有許多傳統節(jié)日,如嘗新節(jié)、朝山節(jié)、三月會、火把節(jié)等,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每當農歷正月十五,納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鎮(zhèn),交流生產資料,以備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地區(qū)特產: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魯甸鄉(xiāng)以“藥材之鄉(xiāng)”而著稱,以此為中心,麗江地區(qū)建立了規(guī)模不同的藥材栽培研究種植場四百多處。
納西族文化:
納西族的民間藝術絢爛瑰麗,古典的大型樂曲“納西古樂”(分為《白沙細樂》和《洞經音樂》兩部分)蜚聲中外樂壇。融詩歌、音樂、舞蹈為一體是納西族民間文藝的一大特色。“喂熱熱”、“阿麗麗”、“京盤”、“納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歌舞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相傳為元人遺音的大型樂曲《白沙細樂》(別時謝禮)被譽為最古老的交響樂,納西人至今尚能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