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男女服飾至今仍以長衫或長袍為主,保持著古羌人游牧時期的著裝方式。男子的長衫長袍過膝,婦女的則襲過腳背。其面料多為毛、棉、麻、絲等織物。
古羌人生活在我國大西北地區(qū),氣候寒冷,其傳統(tǒng)服飾的面料以能御寒保暖的動物皮毛制品為主。羌族是最早將野羊馴化為綿羊的民族,《漢書·冉駹傳》稱“其國或土著隨畜牧業(yè)遷徙。”羊是羌人衣料、肥料的重要來源,羌人以羊皮毛制衣,以羊糞為肥料。《禹貢》所述及的“織皮”即是他們制成的連毛綿羊皮。除制作“織皮”外,古羌人還制作了一種稱為“毪子”的粗毛呢織物。制作時,先用石英石制成的“玉刀”割下羊毛,然后搓擰成毛線再織成“毪子”,史稱“褐”,這種面料曾作為重要商品輸入中原地區(qū)。如《周書·異域傳》、《北史·宕昌傳》都曾提及:宕昌羌人“皆衣裘褐”。西夏元昊統(tǒng)治時期,黨項羌人衣著也多為畜產(chǎn)品,一般戴氈帽,穿毛織長衣或皮袍,腰間束帶,上掛小刀、小火石等飾物,穿皮靴。元昊還仿唐宋官制,以衣冠的色彩來區(qū)別官職高低。由于西夏地處“絲綢之路”的交通干線上,中原的錦、綺、綾、羅等絲織物源源不斷途經(jīng)西夏,受其影響,西夏上層男子亦穿團花錦袍,婦女穿繡花翻領(lǐng)長袍,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可以看到這種服飾。到了清代,羌族著裝形制已基本形成并確定下來,它與今日羌服大體相似,即長袍、長衫為服裝的主要款式,束腰帶,外套坎肩(皮褂褂),下穿藍色或白色長褲,腳穿靴或繡花鞋。
大西北的羌人雖然遷徙至四川西北岷江上游一帶,從此以畜牧業(yè)為主的生產(chǎn)方式轉(zhuǎn)變?yōu)橐赞r(nóng)耕為主的生產(chǎn)方式,但衣著仍然保留原來在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所形成的以袍服為主的服裝特點。在茂縣沙壩以北地區(qū)這種著裝更為鮮明,尤其是重大節(jié)日、祭祀祖先時,羌人所著的盛裝皆為長袍、長衫,外套皮背心。
羊毛紡錘
至近代,“毪子”的制作方法與古羌人已有所不同。每只羊一年剪毛一至兩次,每次可得五六兩,然后用紡錘吊線,再用踞織的方法編織出毪子,五六天就可織出一件毪衫所用的料(參見1952年西南民族學院民研所《羌族調(diào)查材料》)。在茂縣松坪溝一帶,現(xiàn)在還隨處可見羌族婦女一邊走路一邊舉著兩手紡捻毛線,為家人準備織毪子、綁腿或織花帶等所需要的材料。
松坪溝羌族婦女紡捻毛線
近代羌人除穿毪衫外,也多著麻衣。雖然羌族男女均穿毪衫或麻布長衫,但因地區(qū)而有所不同,如茂縣沙壩以北的赤不蘇、牛尾、鎮(zhèn)坪、松坪溝等地以毪衫為主;而茂縣沙壩以南的黑虎、汶川、雁門、理縣蒲溪等地則穿白色麻布長衫。
黑虎寨羌族的白色麻布長衫
羌人的毪衫以毪子作為衣料,而麻布長衫的麻布則是以自產(chǎn)的大麻(俗稱“火麻”)為原料,經(jīng)加工而織成。大麻,屬桑科的一年生植物,雌雄異株,雄株古代稱“枲”(xǐ),雌株稱“苴”(jū),雄株纖維略少,但色白,強度高。大麻莖皮纖維量可達70%,其單纖維長150~250毫米,十分適合作為紡織纖維。過去每戶都用一畝或幾分地種麻。羌族女孩十三四歲便開始學紡織,以紡麻、織麻布為主。紡麻時,一邊用牙齒撕麻,一邊用右手拉伸麻纖維,左手則轉(zhuǎn)動紡錘紡捻麻線(稱“吊線”)。紡麻所需時間較長,如果羌族婦女僅平時抽空紡麻,則需要四個月至半年的時間才能備齊一件麻衫的麻線;即使專門紡麻,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由于長期穿麻布衣的原因,與之相鄰的嘉絨藏族稱羌人為“達瑪”或“達蔑”。“達”意為麻,“瑪”、“蔑”意為人。于是“麻衣人”稱謂成為羌人的代稱。現(xiàn)在羌民既不種麻,也不紡麻了,而是用棉布、絲綢作為服裝面料,麻布反而成為最珍稀的面料。
羌族男子長衫上有繡花的“大襟花牌子”
羌族男子的長衫、長袍為白色,寬松博大,立領(lǐng)大襟右衽。北部地區(qū)男衫為斜襟,外翻出繡有花紋或鑲有彩色氆氌的前襟,稱之為“大襟花牌子”。此外,在袖口、下擺均繡或鑲有花邊。長衫、長袍無扣,全憑一根腰帶束緊。
長衫無扣,以腰帶系緊
由于袍衫長而大,著裝時常將袍衫的領(lǐng)頂在頭頂再系腰帶,待系好后再放下袍衫,上面的袍衫則遮住了腰帶。
牛尾寨男子服飾
羌族男子長衫右后背右上方織彩色十字紋、三角紋,寓意吉祥
維城、雅都的男子長衫后背右上方還織有五彩圖案,據(jù)稱這是他們妻子專門織上去的吉祥紋樣,如十字紋、三角紋、萬字紋等,用以祈福、降瑞、保平安。男子下裝則為深色長褲。
赤不蘇羌族婦女
女子服裝多用紅色、蔚藍色、深藍色面料縫制,盛裝或出嫁時穿紅色長衫。前后襟及下擺除鑲有花邊外,還多用云紋(火鐮紋)裝飾,同樣,兩衩除了鑲飾層層花邊外,突出的裝飾紋樣亦為云紋(火鐮紋)。下裝一般為深色長褲,黑虎寨的婦女盛裝時則著白色長褲。
兩衩處多為云紋裝飾
羌族男子外套羊皮褂褂
羌族男女長衫外均要套一件羊皮背心,即“羊皮褂褂”。這是羌人護身的重要服裝,也是最有特色的標志性服裝。尤其是祭祀、節(jié)慶等重大活動時必須穿著,此外,新郎、新娘也在婚禮服外套上羊皮背心。
結(jié)婚時新娘穿羊皮褂褂,系羊毛圍巾
羊皮褂褂
一般羊皮背心用光板連毛的羊皮做成,無領(lǐng)、無扣,四周露出長毛。羊皮背心的穿著使用比較靈活,天冷下雨時毛向里,可以保暖、防寒、擋雨;天晴時毛向外;勞動時可墊背、負重、墊坐,能起到防磨、防潮等作用。羊皮背心由羌族男子制作,制作時先將兩張生羊皮浸泡于草木灰中發(fā)酵,再刮去上面的油污,使之光潔,經(jīng)剪裁后用羊皮細線縫合而成。
羌族背心款式多樣
除羊皮背心外,還有其他各式背心,如對襟式、大襟式或琵琶襟式等。這些背心一般用黑色面料做成,上面繡花或鑲滾花邊。年輕婦女的背心都要鑲滾多道花邊,尤其是理縣蒲溪婦女的背心,做工精致,兩衩繡有云紋和蝴蝶紋,或用補花繡成云紋。
蒲溪羌族婦女的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