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茶馬古道,瀾滄江水千回百轉?!边@山山水水在1千多年前,曾給遠方遷徒而來的哈尼族,帶來奇妙的靈感,他們在云南普洱市思茅區三家村的臘梅坡和團山,劈山造田,引水灌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000余名哈尼族豪尼支系,從此在這里繁衍生息……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哈尼族豪尼人創造和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服飾、語言、習俗等傳統,是當地哈尼族歷史的縮影。在勞作之余,村中年長一點的婦女帶領著年輕人們,紡線、織布、染布、縫衣、刺繡等制作哈尼服飾。對于哈尼族豪尼人來說,服飾,不僅是愛的傳承,更是民族文化財富的承載。雖然哈尼族沒有文字,但千百年來衣服上絢爛的色彩,把哈尼族的文化渲染的多姿多彩,譜寫著他們文化變遷的史曲。
哈尼族豪尼人長期從事山地農耕勞動,無論男女,其服裝均以藏藍色為主基調,在保暖、耐臟、耐磨、牢實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男子多以穿對襟上衣和大襠褲,以青布裹頭。女子則裹藍布包頭,包頭邊上有繡花圖案;脖子上戴銀項圈(哈尼語譯為“陸苦”);穿自己織染的藏藍色土布長衣,長至膝蓋,下擺左右開叉到腰部;胸前有紅、黃、藍、綠等各顏色的繡花圖案;衣服中間用銀飾扣子相連;佩戴圍腰,腰帶為白色,圍腰上有各式繡花圖案和裝飾。心靈手巧的哈尼族豪尼人利用五彩的絲線和絢麗的銀飾,在服飾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
哈尼族豪尼人服飾上的色彩、紋樣、款式和配飾都有著特殊的含義,用一針一線繡出的每個花樣和圖案都記載著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或喻指開天辟地,或暗示祖先遷徙,或表白某種崇尚……那些被磨得光滑閃亮的銀飾,有的代表著身份地位,有的表示著對祖先英雄業績的紀念緬懷,有的飾品是日常用具,這些飾品不知道已經傳承了多少輩。哈尼族的女孩一出生,父母就開始為她繡嫁衣,存銀子打嫁妝,把父母的愛一代代傳承下去。
五彩斑斕的哈尼服飾,既是該民族遷徒、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射,也是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演繹了璀璨多姿的民族文化。(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