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苗寨花花綠綠的服飾不同,侗族服飾一下變成了黑、灰、紫色樸素的侗衣,可能這正符合安靜愜意侗族鄉村,依舊是那樸素的民族風情以及看不夠的旖旎風光。
在肇興,隨處可見制作、印染、捶打、晾曬侗布的場景。
侗族的染衣匠大多人女人擔任,將大鍋水燒開,加入靛藍或者紫的紅的染料,經過幾次過濾之后放入大鍋,將布匹放進去后翻煮一個小時左右,然后掛在長竹竿上晾曬。
很有意思的是,染了帶有麻纖維的棉布曬干之后,女人們用大木槌在門口的方形石板上用力的砸折疊起來的布料,說是要將布捶打的有光亮。說是這種燃料是由板藍根來制作,有的布料在處理之后還要刷上柿子水,用于布料的防雨防風。果然,經過捶打后的布匹不僅是光亮,更是因為纖維被強制伸展,結果是衣服難以發皺,穿在身上久不變形和發皺。
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一塊方石,磨的異常光潔平整,就是捶打布料用的。甚至將布料捶打成百褶裙,穿上后裙子總是自然折疊的硬楞硬角的永遠像是剛燙過似的。
根據手藝和捶打時間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有差異,表面越亮的侗布常常要經過上萬次的“錘打”,因此格外珍貴。
侗族的女人似乎個個都會繡花;一個老太太告訴我她七十八歲了,但是手中所繡的花,針腳著實細膩。而男人女人的節日盛裝,均為繡花遍衣,男人的前裙上,還綁著不少的雞毛作為裝飾。侗族的另一個服飾特點是編織許多帶子,用來綁在腰間和捆綁固定背在背上的小孩,還用于女孩對男孩表示愛情的象征。
侗族女人所戴的銀飾物件,絢麗繁華,閃閃發光,是為銅件鎏銀,輕巧奢華。任何一個女孩戴上全套的銀飾件,都會美麗光華,儼如貴婦,美麗動人。一般套裝大都在千元左右,全是匠人的手工藝品。街上有好幾家銀匠鋪,不過加工用火則現代成了氧氣火焰噴燈和小坩堝。在明清時候,銀子是最普通金屬通流物,因此也造就了侗族的銀飾藝術,這種金屬易延展的藝術至今也是金屬加工業的頂級手工藝術。結婚時候有一套別致的全套銀飾件,大約是侗族女孩最高的期望。至今看來,這類銀飾件依然是奢侈品,美的令人心醉,令人眼里噴火。
作為男人,侗族并沒有給男人多少銀飾裝扮物件,因為男人就是賺錢買銀飾件給自己喜歡的女人的物品,由此可見男人的地位是多么的低,需要花大把錢去買銀飾,然而買了之后做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