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黨項族所建,黨項為羌族的一支,稱為黨項羌,原居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故稱析支的地方。后逐漸向周圍擴張其勢力。公元6世紀后期開始出現于歷史記載,隋唐時附屬中原王朝,并逐漸向東北遷徙。
公元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西夏先祖黨項首領拓跋思恭受唐任命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夏州黨項政權開始。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遼興宗重熙元年,夏顯道元年),宋授黨項首領李元昊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
次年李元昊在興慶府擴建宮城殿宇,建立官制,規定服制。下禿發令。公元1038年(宋寶元元年,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至公元1227年為蒙古族所滅。大夏王朝地處宋、遼之西,故歷史上稱為西夏。黨項羌原為游牧民族,一向以武功立國,但在經濟生活與文化上逐漸受漢族封建體系的影響,到西夏中期的仁宗仁孝時期,由于崇尚儒學,實行科舉取士,失去騎射尚武的傳統,逐漸沉湎于安逸侈靡之中,自此西夏走向衰敗的道路。
蒙古族成吉思汗的鐵騎多次進攻西夏國土,西夏文物典籍屢遭損失,西夏的服飾文化,也只能從一些歷史陳跡中見其一斑。西夏的服飾實物,在考古發掘中尚無完整的發現,但西夏的洞窟壁畫、木版畫等人物繪畫,卻保留了不少黨項族的著裝人物形象,如莫高窟第109窟東壁西夏王及王妃供養像,西夏王高167厘米,頭戴白鹿皮弁,穿皂地圓領窄袖團龍紋袍,腰束白革帶,上系鞢(diéxiè音蝶屑)七事,腳登白氈靴。手執香爐。身后侍從打傘撐扇,都戴白色扇形帽,窄袖圓領齊膝綠地黑小撮花衣,束鞢帶,白大口袴,白氈靴。
王妃鬢發蓬松,頭戴桃形金鳳冠,四面插花釵,耳戴鑲珠寶大耳環,身穿寬松式弧線邊大翻領對襟窄袖有袪曳地連衣紅裙,手執供養花。這種衣裙與回鶻女裝完全相同,可見她采納了回鶻女裝的格式。西夏與回鶻在軍事、經濟、宗教、文化方面關系密切,敦煌當絲路要沖,西連回鶻高昌,李元昊于公元1036年攻取瓜、沙、肅三州,盡收河西地后,改革禮樂制度,設番、漢二字院,西夏王穿漢式服裝,因為他希望與中原皇帝平起平坐。
而王妃則穿回鶻裝。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男女供養人為西夏高級官員,男戴有檐小氈冠或扇形冠,穿圓領窄袖散答花袍,腰束紳帶,紳帶外再束鞢帶而不掛鞢七事。腳穿皂靴,女戴桃形金鳳冠或金花冠,廣插簪釵,耳掛耳墜,穿大翻領窄袖寬松式回鶻裙裝,女子發式,或寬鬢掩耳,或鬢發垂髻,余發披于后背。西安榆林窟第29窟西壁南側分上下兩列畫著女供養人,上方三身有西夏文題記:“女金寶一心歸依”、“媳婦賴氏××一心歸依”。
她們都戴尖圓形金冠,右邊插花簪,耳垂耳墜,云鬢廣額,穿交領、領口鑲寬花邊、右衽、窄袖、左右開衩的衣錦袍,袍內穿百褶裙,裙兩側和前方垂綬,腳穿翹尖履,合掌捧供養花,她們的服裝就是黨項羌的民族服裝。同窟西壁北側分上下兩列畫男供養人,上列三身,前兩身高73.3厘米,第三身略低。西夏文題記知道是瓜州和沙州監軍司官員父子孫三代,頭戴氈帽,身穿圓領長袍,前兩身帽前有金花為飾,腰有腰袱,腰帶前有垂紳及地,腳穿皂靴。
后一身腰間無腰袱,帽前無金飾。身后隨從三人,其中兩人髡發,一人戴巾幘,兩人穿圓領齊膝衣、長褲、綁麻線鞋,一人穿圓領長衫,腰帶,皂靴。安西榆林窟第2窟有一對西夏武官和命婦供養人像,男戴氈帽,穿交領右衽袍,腰有腰袱(捍腰)、紳帶兩端前垂、紳帶外加飾有圓銙的鞢帶,腳踏烏靴。梳高髻、簪有鈿花,左右雙插步搖簪,耳垂耳墜,頸掛念珠,穿交領右衽窄袖高開衩長衫,內襯中單、下穿百褶長裙,裙左右兩側佩綬,前方紳帶雙垂,腳穿翹尖靴。
這類男女衣著,與1977年在甘肅武威縣兩郊林場西夏2號墓室出土的彩繪木版畫五男侍圖及五女侍圖所穿衣著款式相類。西夏勞動人民,男子一般穿短襦短衫,小口長褲,有的小腿束綁帶,足穿草鞋,女子則穿裙衫。在安西榆林窟第3窟內室東壁南端千手千眼觀音像法光兩側,畫著非常寫實的犁耕圖、踏碓圖、鍛鐵圖、釀酒圖,可見到西夏勞動者一般的著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