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南疆維吾爾族服飾的基本形態
1.服裝的款式與種類
服裝的分類體系有多種,一般分為男服和女服兩大類;按款式和種類則包括內衣和外衣,上裝和下裝,正裝和常服等;按年齡還可分為老人裝、成人裝、兒童裝等。男服。流行于近代南疆地區的維吾爾族男子外衣主要是其傳統的“袷袢”,其形制據《新疆圖志》記載“圓極而窄桂,男右衽擐帶”。這種類似長袍的男子常服一般為圓領,右衽,袖子長而窄小。馬噶特尼在喀什噶爾回城曾注意到,當時“男人們的服飾往疰是一件白襯衣和一條大口袋似的褲子,再加上一件夏天穿的長長的外套,或是冬天穿的幾件厚厚的棉外套,一件套在另一件外面”。近代以喀什地區為代表的南疆維吾爾族男子的常服樣式,上裝內衣一般是白襯衣,下裝則是以肥大的褲子為主;外著的袷袢(外套)則有冬夏兩種,夏天為普通單層長外套,冬天則是厚厚的棉外套。此外,每當冬季“天氣非常寒冷,外出旅行時,他們就穿羊皮大衣,這些大衣毛皮朝外,雖然看上去既不美觀也不衛生,但很保暖”。
2.服裝面料
近代南疆維吾爾族服飾的取材用料,既有依托于當地自然條件和經濟生產所提供的原料,如動物皮毛、毛織土布、南疆本地出產的絲綢等,也有通過商品流通得來的絲綢、洋布等。艾德萊斯綢是維吾爾族人民結合南疆地區的自然環境及維吾爾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制成的,而且南疆各地的艾德萊斯綢在顏色、花紋等方面又各具特色。但由于其工藝煩瑣、價值不菲,婦女們只有在節日或外出時才穿著。但是隨著質優價廉的俄國印花布大量涌人,當地絲綢和土布的生產與使用受到了很大沖擊。
3.帽飾
帽飾在維吾爾族服飾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無論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隨時隨地都戴著帽子,帽子被認為是“維吾爾族在文化崇尚、經濟模式、個性特征、審美心理和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的外在集合體,它早已同維吾爾族的民族形象融為一體,成為本民族鮮明的形象標志”。
4.配飾
維吾爾族男性一般在給袢外系一條腰帶,除了系綁衣服外,同時也起到了裝飾的作用。腰帶維吾爾語稱為“托恩”,一般由細條紋布制成,有的腰帶上還繡有花朵,“男人的腰帶或是由幾碼長的平紋細布在腰上纏上幾圈,再加上一塊色彩鮮艷的方巾構成,方巾四角繡花,朝前打結,把一個繡花的角仔細地放在后腰正中;或是用一塊幅很寬的巨大的銀飾扣系在腰上的繡花帶”。
維吾爾族女子一般出席活動時都會認真裝扮自己,不僅要穿上漂亮的服裝,佩戴飾品,而且還要化妝。據記載:“她們的眉毛涂的漆黑,而且眉毛之間在鼻子上端有一條長長的黑線相連。她們小手纖細,保養得很好,指甲涂成了深紅色……她們的黑發涂上發膠和亮油。”維吾爾族婦女不僅用各種珊瑚珠寶裝扮自己,同時還使用各種天然的化妝品。她們用奧斯曼的天然草汁涂抹眉毛,用海納花的汁來涂抹指甲,采集沙車樹的樹膠加上適量的清水調制成發膠梳理和保護頭發。這種采用天然植物作化妝品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服飾與文化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不同的服飾形制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服飾可以作為辨別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維系著一個民族的認同。在這一方面,傳統的民族服飾通常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中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近代南疆維吾爾族傳統服飾將其文化傳統貫通其中,并作為一種重要的象征符號彰顯其民族特色,體現出其民族傳統的外在物質文化與內在民族審美心理的統一,維系著南疆各地維吾爾族的認同。雖然近代維吾爾族服飾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其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服飾依然延續,并構成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