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麻、紡線、織布、刺繡……穿針引線、巧手制衣,數十年的傳承與積累,讓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新窯鎮橋梁村四印苗村民王忠列練就了一手精湛的制衣技術,說起這個新窯四印苗世代相承的民族技藝,王忠列自豪地說道:“我們的衣服還賣到了國外。”
一件衣服,刻畫著一針一線的情感,作為新窯四印苗服飾傳承人,王忠列自8歲便開始跟隨家中長輩學習織布制衣,從種麻到蠟染刺繡,每一個環節她都爛熟于心、信手拈來;而如今,55歲的王忠列也成功扛起了新窯苗族婦女一直傳承的擔子,讓自己民族的服飾文化進入了大眾視野,成為了人們喜愛的民族文化符號。
“四印苗服飾所有刺繡的花紋都來源于生活,繡什么、怎么繡由個人工藝和喜好決定。”王忠列介紹,在苗族家庭,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出自家中婦女之手,除了平時穿的社衣外,每個婦女都會為家中子女準備一套結婚和民族節日穿的花衣,而制作一套花衣需要花費一整年的時間,包含了頭飾、衣服、裙子等,要在蠟染之后一針一線繡上四印苗標志文化圖案和各種精致花紋,一套四印苗花衣價值15000元左右。
粗麻布繡上民族符號成了穿在身上的文化藝術,長久以來,新窯四印苗都在用蠟染和刺繡圖案記錄傳承文化,一身花衣不僅是四印苗工匠手藝的結晶,更是其民族發展歷史進程的載體。
“織布繡衣是我們苗族婦女從小就學的看家本領,每個人都會。”王忠列坦言,在原來,制衣對于苗族婦女而言就是一門平常的生活手藝,只為了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但隨著社會的快節奏發展,傳統苗寨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謀生活,世代相傳的苗族服飾手藝逐漸失去了傳承。
直到近年來,隨著政府著力挖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新窯苗族服飾成了六盤水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忠列也成為了其制作的代表,經常帶著自己制作的衣服外出比賽參展,贏得了眾多獎項的同時,還用自己的苗族服飾吸引了大量關注,諸多“粉絲”紛紛尋覓上門,到王忠列家中定制購買產品,其中不乏外籍人士。
傳承經歷波折,看著民族服飾從自給自足到逐漸沒落又興起,傳統手工勞動的創造力和創造性價值逐漸顯現,王忠列心懷期許地說道:“我打小就喜歡蠟染刺繡制作服飾,如今從小學到大的愛好還能養家糊口,我要把這項技藝傳承好,以后多做些好看的衣服,出去參展比賽,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民族的東西,購買我們民族的東西,讓村里有技術的婦女都能憑手藝吃飯?!保ㄌ煅坌侣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