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信仰和圖騰。比如苗族各個方言的服飾大多都有的“八角星紋”(也被認為是楓葉紋),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的高廟文化時期,有學者研究認為這是上古時期苗族的共同圖騰。中部方言常見的鳥龍紋、脊宇鳥、蝴蝶媽媽、姜央的圖案,表達了人類創(chuàng)世紀的故事;西部方言的背牌,四印苗族的圖案,代表了上古祖王的印章,表達了對祖先的尊崇;東部方言的苗繡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而居住在黔西北、滇東北一帶的苗族同胞,由于山高土瘠,如今很少種植水稻,但他們制作使用的蠟染刺繡飾品上有阡陌縱橫的田野圖案,記錄了苗家人在東方的生活和農耕場景。東方故土難忘,回不去,就把她穿在身上——花衣,又成為了這個民族的一種信仰。
二是記錄歷史。“澶漫江淮萬里春,九黎才格又苗民。即今腿髻窮山里,此是江南舊主人。”苗族是神州土著,曾入主中原,但自從尤帝(蚩尤)戰(zhàn)敗,一路向南、向西遷徙,花衣也有了另外一種重要的承載——記錄歷史。“GhaobXongb(東部方言)”、“Hmub(中部方言)”、“Hmongb(西部方言)”的服飾里,那披肩上的云紋、水紋、棱形紋,象征著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那背牌上的回環(huán)式方形紋,象征著苗族先輩曾經(jīng)擁有的城市,苗族人竟能指出哪是城墻,哪是街道,哪是角樓,哪兒有士兵把守;
那圍腰上的刀槍劍戟弓駑紋,象征著英雄祖先尤帝發(fā)明的“五兵”;那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象征著遷徙時萬馬奔騰飛渡長江黃河;那裙裾上極其簡單的抽象線條,象征著一條條遷徙過的河流與山脈,苗族人也能指出哪一條是黃河,哪一條是長江,哪一條是嘉陵江,哪一條是沅江,哪一條是清水江,哪一條是通往西南的山路;甚至是苗族失傳已久的文字遺跡、清代苗族起義首領張秀眉,也能在苗繡中找得到形象……
這些重大歷史事件,都記錄在了服飾上。
三是代表苗族內部不同亞文化。花衣銀裝,不僅是信仰和歷史的承載者,還在亞族群文化中得到充分的運用。記得小時候一些老人們對我說,以后娶媳婦要找和你母親服飾一樣的姑娘,還告訴我如何通過裝束來區(qū)分已婚和未婚。后來我才知道,服飾是以往苗族不同亞族群(支系)認同的標志之一。
四是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和諸多民族的服飾一樣,花衣銀裝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黔東南苗繡、銀飾上的一些魚蛋紋,就表達了對多子多福,子孫綿延的期望;湘西﹑黔東一帶的紋飾,以喜鵲、梅花、龍、鳳等表達一種吉祥的意義,又以蓮子,石榴、花生等象征多子求子的觀念......
五是父母對兒女的愛。苗族的花衣銀裝,是母親一絲一縷縫制而成的苗繡,是父親常年累月一點一滴積累置辦的銀飾,一件花衣,可能要耗費家庭的諸多心血,見證了上一輩對下一輩深深的愛,也是上一輩借以傳承苗族文化,一代代傳承延續(xù)的見證。
湘西苗族服飾
當然,苗族服飾還承載了別的文化內涵,她承載的不只是文明開化的象征,還承載著這個民族的信仰多和災多難的歷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生活的美好愿景,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愛。
發(fā)展至今,或許苗族服飾是世界上最玲瑯滿目的服飾系列。
至少在元代,就出現(xiàn)《百苗圖》記錄苗族服飾,以“百”言其多。當代學者吳仕忠編寫的《中國苗族服飾圖志》收錄國內苗族服飾系列,已達173種,尚不包含國外幾百萬苗族同胞的服飾類型,足見苗族服飾種類豐富,世所罕見。
苗族人無論有多窮困,都一定會為自己子女置辦一套花衣,這是這個民族自豪的象征:我們最早進入文明社會,我們最早形成服飾,我們是最早的貴族。我們比任何一個民族都珍視自己的服飾。
花衣服飾成了苗族信仰、歷史、認同等文化的象征。
圖7凱里巴拉河流域苗繡的古苗文遺跡
關于以花為名,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們需要來看苗族的老鄰居——漢族。漢族源流較多,是古代諸民族匯集融合而形成,漢族前身的主體自稱華夏,那么華夏又是什么意思呢?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可見,漢族先民認為:服飾華采之美為華,廣闊的疆界與和雅的禮儀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服飾紋章美麗的含義,且“華”字是古字,最初的意思就是花,甲骨文中找不到“花”字,只有“華”字,字形就像一棵開滿繁花的的植物,漢字在造字之初,華和花通用。可見漢民族也以有美麗紋章的服飾稱之為華——來自稱。
以文采服裝為自豪,并非只有苗族如此。當然,古代的華夏稱苗族先民有三苗、荊蠻,這個苗、蠻兩字應為苗語——Hmub的漢字諧音,而苗族稱漢族狄華(DielFab),也是苗語諧音。這都是以本族群為中心形成中央對應四周的思維來看待周邊民族,而這兩個族群都是以服章華美為傲,因以為自稱。
漢語和苗語同屬于漢藏語系不同的語族,兩個民族之間很難說沒有同源性,從這種稱謂中,可略見一二。更有趣的是,Hmub這個自稱,在各地苗語發(fā)音的演變中,往往被分化為Hub和Mub,前者音近“hou”,后者音近“mou”,而“華”和“漢”的音中,也是以“h”為開頭,我不懂音韻學,搞不清這些關系,或許是一種巧合,也或許是上古苗漢族群共同體的記憶,苗漢兩族,曾由古代Hmub人一分為二(hua,mu)。
如按“華”的古義為“花”,那么古苗人,也許就是最早的華族。只是后來在參與中原的政治斗爭都處于下風,被迫南遷,而被北人稱為蠻夷了。有點類似蒙古人滅了南宋后,北方的漢人還稱漢人,卻稱呼南宋的漢人為“蠻子”一樣;南遷的客家人也是如此,在明清曾有段時間被視為少數(shù)民族。
后來,我還和苗族朋友們討論過苗族自稱的最初含義。
有朋友說,苗族三大方言的自稱中,Hmongb,Xongb,Hmub讀音非常接近,按音韻學者的觀點三者同源。在含義上,Hmongb本義是人,Xongb本義是男子,都與人有關,可見西部方言自稱Hmongb和東部方言自稱Xongb的含義是密切相關的,而Hmub如今的本義是(繡的)花紋、布匹,三者之間的含義又不完全相同。西部方言的(繡)花是laos,植物的花是bangx,衣服是chaot,東部方言(繡)花直接是benx,等同于植物的花,衣服是eud,中部方言的(繡)花是hmub,植物的花是bangx,衣服是ud,卻也有很多相通之處。然而討論始終沒有定論。
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不少民族的自稱中,多有“人”的含義,因此我推測,“Hmub”最初的含義應該和另外兩個方言的意義一樣,也有“人”的含義,后來才演變?yōu)椤埃ɡC)花”的含義。究其原因,回溯歷史,在別人還光著身子,或披著樹葉、穿著獸皮的時候,苗族最早用“花”裝飾服裝,這個民族以有美麗紋飾的服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成為他們引以為傲的事情。所以部分人用族群自稱Hmub來命名他們的新發(fā)明——(繡)花,反而忘記了Hmub的本義,逐漸以“花”為名來自稱。
次年,我再次去黃平縣谷隴鎮(zhèn)參加“九.二七”苗族蘆笙會。開幕當日,一個七八萬人的小鎮(zhèn),四五天內,云集了三十多萬人次參與:蘆笙、銅鼓、歌舞、賽馬、斗牛,絢爛華美的民族服飾......無論男女老少,都穿著花衣,在蘆笙會上中綻放——這是這個民族堅強樂觀的象征。
現(xiàn)在,苗族服飾文化又成了這個民族新時代的亮點,習近平總書記曾為苗繡點贊“傳統(tǒng)的也是時尚的”,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社會貢獻的多彩華章。
這個走過七千年的民族——花衣苗族,以Hmub為名。
篳路藍縷,男傳蘆笙,女承服飾,必將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