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民族間會不斷的交流融合,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主調。貫穿滿清服飾發(fā)展的一條主線,就是前朝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融合與再生。
滿族從金朝的女真族開始,由一個四處迀徙的漁獵民族變?yōu)橐粋€封建社會,對于滿清政權來說,最兩難的問題是該不該繼承漢朝已經(jīng)成熟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其中就包括服飾制度。清代初期,滿族為了傳承其本民族的習俗,對漢人強制推行“剃發(fā)易服”的政策,這個政策引起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最后為了安撫漢族人,清朝政府采納了“十從十不從”的建議,漢族的服飾得以留存下來。
清朝統(tǒng)治者之所以愿意接納漢人服飾制度的存在,主要有兩點原因:①雖然清代統(tǒng)治者初期一再主張“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毋忘祖宗舊制,衣女直衣”,②清朝初期,戰(zhàn)爭頻繁,清政權很難在短期內設計出完美的服裝紋樣體系。所以只能較多地借鑒前朝(特別是明朝)服飾制度。最終采取了“取文棄式”的服飾繼承思想。最終清代服飾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色。服飾特點上依然是本民族特色的緊身窄袖設計,有利于騎射運動,紋樣上則繼承了漢族歷代形成的紋樣形式,由此可見,兩個民族在看似矛盾的外表下默默進行著交流與融合。這種融合,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影響清代宮廷服飾紋樣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就是西方元素的傳入,歐洲那個時期最流行的紋樣是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其風格特點為華麗,繁復,各種花邊,綢帶,褶折,以女性服裝最為突出,這種以“繁復裝飾”為主的風格傳入中國后,正是清代宮廷貴族為之向往的,隨后紛紛效仿,將清代宮廷服飾紋樣向著繁復堆砌的審美方向進一步發(fā)展。但這并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對中國傳統(tǒng)紋樣的一種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一種中西合璧。
同時,十八世紀的歐洲也受到清代宮廷服飾紋樣的影響,直到今天清代龍鳳紋的藝術形象也被西方人認為是中國民族的圖騰形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