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吹哨人和思考者
黃平人敢想敢干,敢于探索敢于實踐,因而它先走一步的探索實踐也較早的觸及到了服裝改革的“深水區”,即上述的尷尬問題。其實,問題的出現就一直伴隨著對問題的思考,包括區內人和區外人。特別是一些關心民族文化的從業人,就曾經大聲疾呼,痛陳異端。其中應該首推“苗族歌后”阿幼朵。
1.吹哨人阿幼朵
阿幼朵在2019年的旁海看會、2020年的谷隴蘆笙會上,利用上臺獻藝與觀眾互動的機會,用家鄉苗話貼心地痛陳服裝改革異端發展下去對民族文化造成破壞的嚴重后果,呼吁對傳統繡織技藝的傳承和弘揚,苦口婆心地引導苗族婦女在民族服裝的改革上面要堅持文化傳承,不忘根本,做到守正創新。她的現場演說被人制成微信視頻,在苗族群眾當中廣為傳播。(點擊可觀看《傳統服飾審美:阿幼朵在旁海蘆笙上的演講》)應該說她作為一個苗族代表性人物,不惜當個“吹哨人”,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到處奔走呼號,其精神可嘉,其擔當可貴。
2.將苗族服風推向“國風”“國潮”高度第一人古阿新
古阿新為其藝名,其漢名叫楊春林,1989年出生于凱里市灣水鎮江口村雙元組的苗族后生,是一個本科為工藝美術專業,畢業后在古都西安創業的年輕人。
凱里市灣水鎮、大風洞鎮全部,爐山鎮、旁海鎮大部,其區域內的苗族與黃平、施秉的苗族同屬于一個服飾、方言支系。古阿新在西安的創業就是從研究家鄉的民族服飾開始的,他難能可貴之處是,他能夠從苗族的服飾元素中嗅到了作為中華古老民族身上特有的源頭文化氣息,并將之提高到大中華文化的高度,提煉出國人都能接受的“國風”。在此基礎上,通過專業的服裝設計和傳統繡織工藝的創新使用,使苗族服飾走向時尚化、流行化,即走向“國潮”的高度。
目前,在古阿新的努力之下,身著原汁原味傳統服飾的家鄉老老少少作為義務模特,身著創新設計的專業名模活躍在國內國際T臺上,家鄉人因為他得以走出國門,民族服飾因為他得以亮相國內國際大舞臺。
在古阿新身上應該是較好地詮釋了什么是守正,什么叫創新。或許是巧合,或許是必然,現在在古阿新的家鄉灣水,尚能較為良好地保持了“黃平式”服裝的完整性。這是值得欣慰的。
二、他山之石
1.山東曹縣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國內唐裝、漢服也相繼流行了起來。唐裝因為雜合了太多的文化元素,終將不好定型,最后不了了之。但漢服的流行卻后來居上,勢頭很好。
漢服的流行一開始也是各地蜂擁而上的,但是都沒有形成多大氣候。最后能形成大氣候的卻是一個曾經寂寂無名,一向沒有什么存在感的地方——山東曹縣。現在的山東曹縣成了全國最大的漢服基地,漢服成了曹縣的支柱產業。曹縣產漢服成了最為正宗的品牌。
而品牌的建立不得不提到一對夫婦。這對夫婦雙雙留學后,又雙雙回家鄉曹縣創業,也涉足興起一時的漢服產銷。這對夫婦善于策劃,精于創意,敢創品牌,又善于管理品牌,最終品牌覆蓋全縣。
2.拉薩的藏服
眾所周知,西藏藏族自治區最大的人口就是藏族,其服飾具有鮮明的藏區游牧特色。但是因為經濟的發展,生產方式的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服飾有越來越新的要求,去繁就簡、時裝化、生活化成了剛性需求。
兩個藏族青年在北京的大學工藝美術專業畢業回來后,瞅準這個機會,利用所學知識,針對各類型、各行業進行守正創新的設計。一經推向市場,就受到廣泛歡迎。如今成為了藏服的正宗品牌,成了各行各業爭相訂制的藏服。客觀上推動了民族服裝在公職人員、城市人口、窗口人員、學生中的普及。
凱里市灣水鎮鎮區駐地
三、思考題
1.就黔東南而言,民族服飾服裝的創新開發一直探索中前進,有政府的推動,有市場的力量,僅以苗族服裝服飾為例,形成了有區域性影響的“苗妹”“歐東花”,更有分散在各市鎮的產銷作坊。但是,看似熱鬧的表象下面,卻難隱產品雜亂、定位混亂、文化靈魂日漸缺失、沒有品牌影響力、經濟效益極不穩定的尷尬局面。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加強文化指導,以提升文化品位?誰去指導?誰去規范?是否引入“高手”指導,創立品牌,借鑒“曹縣經驗”?
2.民族文化領域忌用搞什么文化裁判所進行“可”或“不可”的武斷判決。民族文化的維護者、倡導者在這種情形下怎樣發揮輿論導向、價值導向?各級苗學會怎樣開展此類工作?
3.守正創新是一個很現實的課題。在“非遺”層面上的民族文化,要盡量原汁原味地活態保護,盡量不要使之落到進博物館的命運,但活態保護常常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此時,自覺自為的創新,往往才能保障守正的結果。以服裝為例,如果一味的強調“原汁原味”,那么,厚重、繁復,儀式感、莊嚴感極強的民族服裝很難讓后代這些“新新人類”們接受的,干脆就沒有人再穿了。但如果及時地給以改進,在保持民族文化符號的情況下,進行時尚性、生活化的新設計,或許會讓“新新人類”樂于接受的。這便是辯證法。
守正創新如何把握它的平衡點?這是一個宏大命題。
4.怎樣對待工業化產品和傳統工藝產品?怎樣利用電腦刺繡?刺繡和銀片怎樣符合美學要求,又不顛覆文化傳統?......值得討論的問題實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