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兩岸的山花燦爛,但比不過‘尼蘇嫫’服飾上的繡花;也只有在這樣山花燦爛的地方,才能孕育出這么美麗的‘尼蘇嫫’”
彝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支系最龐雜、服飾最多樣的民族之一。彝族在我國分布得很廣,主要聚集在云貴川三省,廣西、重慶等地也有少量分布。長期以來,由于宣傳和人數等原因,大小涼山的彝族服飾經常被當作彝族服飾的代表,從1999年發行的56個民族郵票中可見一斑:
雖然涼山彝族的服飾非常好看,也很有文化底蘊,但是它真的只是彝族服飾中的冰山一角,還有各種千姿百態的彝族服飾不為人所知。筆者雖然是漢族,但是從小就生活在云南彝族地區,深深感受到彝族服飾文化的魅力,由于長期生活在紅河州,對南部方言和東南部方言的彝族服飾比較熟悉,就先從人數較多的南部方言開始談起吧。
聊服飾之前,還是想先對南部方言彝族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尼蘇語
南部方言即彝語南部方言,又稱尼蘇語,是彝語六大方言之一,使用人數達50萬。操這種方言的人多自稱“尼蘇頗”、“聶蘇頗”或“納蘇頗”(女性多數自稱“尼蘇嫫”等,“嫫”是對女性的稱呼)。分布范圍北至晉寧區,東至開遠市、蒙自市,西至雙柏縣、普洱市,南至江城縣、金平縣,還延伸到越南、老撾的鄰近地區。按照《彝語簡志》上的劃分方法,彝語南部方言又分為三個土語,即石建土語、峨新土語、元金土語,本文就按照這三個土語的分布地區來依次介紹南部方言彝族的各種服飾,由于本人的了解和認知有限,文中可能無法呈現南部方言區所有款式的彝族服飾,望讀者們指正和見諒。
說了這么多,終于要開始聊服飾啦!
#花腰彝
先從石建土語開始說起吧,石建土語主要分布在紅河州的石屏、建水、個舊、開遠、蒙自、屏邊等縣市,玉溪的通海縣也有一部分。這一土語有南部方言中最著名的一支——花腰彝。
花腰彝主要分布在紅河州的石屏縣和玉溪市的峨山縣,隨著展現花腰彝風情的《花腰新娘》、《主播流浪記》等電影的上映,以及非遺傳承人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對海菜腔的傳播,花腰彝的傳統服飾和音樂似乎成為了繼涼山彝族之后,大眾對彝族文化的又一認知。
花腰彝這個稱呼來源于他們的花腰帶,花腰帶以及全身服飾上的繡花都非常精致且有特色。花腰彝的女性盛裝一般由長袖上衣、坎肩、頭帕、花腰帶、長腰帶、長褲、繡花兜肚、繡花鞋等部分組成,穿著起來比較復雜;男裝只有上衣、馬甲、腰帶幾部分,比較簡單。
小女孩所戴的頭飾被稱為“喜鵲帽”,十分有特色,名字大概是來源于帽子的后部形似喜鵲尾。
花腰彝的繡花圖案也非常豐富,繡花圖案都是來源于生活和圖騰崇拜,包括馬櫻花、鳳凰、火焰紋、點線方形紋等圖案,以紅色為主色調,并以銀泡、塑料珠、流蘇等作為輔助裝飾。除了在衣服和配飾上有大量繡花,背帶更是花腰彝刺繡的集中展示,繡花圖案大且滿。
總體來說,花腰彝服飾在發展的歷程中,形制和圖案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是配色越來越鮮艷,大紅、深紅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老式服裝中只有年輕姑娘會用大紅色的繡花,中老年婦女則多用玫紅、水紅等不那么鮮艷的紅色;衣服的布料也一樣,配色也越來越單一。
在繡法上,老式服裝中挑花和貼布繡的比例很大,甚至超過平繡,現在的服飾上平繡成為了絕對的主導。這些服飾上的變遷反映了花腰彝人民審美、技藝和生活水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