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6歲的黃修會出生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銀川村是一個傳統彝族村寨,曾經這里的村民穿戴一度是自給自足,戶戶村民會織布,家家婦女會繡花。小時候的耳濡目染,黃修會在母親的影響下熟練掌握了彝族的服飾制作技藝,在她讀書期間便可輕松為姐妹制作漂亮服飾。由于家庭的變故,黃修會初中畢業后選擇來到當地集市所在地鳳山村,租門面做起彝族服裝制作的生意,這一做就是34年。如今黃修會在鳳山村有房子、門面,兩個孩子已經踏入社會,生活不愁,可她依然堅守著小小的服裝工作室,專注傳統彝族服飾的傳承和創新。
9月5日,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鳳山鄉鳳山村,村民正在學習制作彝族服飾。
2017年,在當地文化部門的幫助下,黃修會到上海接受傳統民族服飾與現代創新的學習,期間,她創作的作品不光在北京參與展覽,部分還遠赴英國展出。在黃修會看來,祖輩傳下來的手藝要同現代文化相結合、要創新,必須要更多人的參與。于是她開辦培訓班,免費提供工具和材料,鼓勵、教授身邊的人學習制作彝族服飾,先后讓50多人能夠自己獨立完成服飾的制作。
2018年,黃修會被評為大方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傳承人。黃修會說,她會繼續開設培訓班,讓更多的彝族同胞參與進來免費學習,只有大家都參與了,傳統文化才能融入生活中,從而得到更好地傳承。“通過努力,讓大家都穿彝族服飾、說彝族語言、跳彝族舞蹈,展現我們彝族文化的魅力,應該不會太遠。”黃修會說。
記者:羅大富
編輯:李鋒
編審:許再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