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服】
原為南明朝宮廷服飾
這門手藝在上世紀90年代幾乎失傳
直到近幾年
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被重視
穿袞服在當地重新盛行
這門手藝才又活了過來
壯族袞服,流行于廣西西北部、南盤江兩岸的隆林、西林和貴州興義、安龍等縣市的壯族、布依族村寨。2016年11月壯族袞服進入自治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壯族袞服原是明朝宮廷服飾。1646年,被清兵追殺的南明皇帝朱由榔逃到今貴州省安龍縣避難,之前他曾暫住在今貴州省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南龍村與廣西隆林縣革步鄉央索村隔江相鄰。當時,嬪妃們穿著宮廷服飾與當地婦女交往,其袞服被當地婦女用家織布仿制。后來經不斷加工,演變成一款獨特的服飾,壯語稱“箔袞”。【箔】當地譯為衣服;【袞】:來源于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
△袞服傳承人·黃阿回
壯族袞服,衣長蓋臀,注重修腰;雙層衣袖,外袖較寬,長至肘部;里袖稍窄,長至手腕;衣領、衣斗,衣袖鑲花;五顆布扣,均系上銀鈴花;穿袞服要配上唐裝褲,戴繡花頭帕、穿繡花鞋。
在顏色搭配上,壯族袞服一般是老年裝以黃色為底,體現長者的尊貴;中年裝以藍色為底,體現成人的穩重;青年裝以粉紅為底,體現青春的浪漫;少年裝以青色為底,體現少年的純真。
壯族袞服產生、發展和傳承,體現了壯族婦女在服飾文化上善于學習和創造。壯族婦女視袞服為珍貴服飾,一般在重要場合才穿。
壯族袞服傳承人
黃阿回,53歲,廣西隆林縣人,最善長設計制作廣西貴州兩省沿南盤江一帶各種類型的壯族服飾。花樣繪畫靈巧生動,刺繡風格緊密飽滿,充滿立體感。其創作靈感大多來源于生活,服飾背帶等作品很受當地民眾的歡迎,是廣西壯族袞服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之一。
黃阿回自小喜歡繪畫、刺繡,跟著母親學習制作袞服,到如今已經有幾十年了。她告訴記者,傳統袞服由于裁剪方式的原因,穿起來其實并沒有時裝舒適,于是她便采用時裝的裁剪方法對傳統袞服進行改良,如今,找她訂制袞服的人越來越多,她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讓袞服制作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