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哈尼族婦女豐富多彩的服飾中,我們能夠看到她們淳樸的民風民俗和深刻的民族內涵。
曾有學者把哈尼族服飾贊譽為穿戴神話,顧名思義,哈尼族人穿的是歷史,戴的是神話。在其多彩多姿的服飾上,每一個花樣圖案往往都記載著一個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或喻指開天辟地,或暗示祖先遷徙,或表白某種崇尚……
時過境遷,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完整地解讀出哈尼族服飾中每個花紋配飾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然而我們仍可以很直觀的通過其紛繁的裝飾和精致的紋樣,去領略哈尼服飾之美。
下面,小編就帶你去欣賞元陽的哈尼族服飾之美,去領略那一件件跨越時空卻趨于平凡的藝術作品。
分布于元陽縣新街、勝村、攀枝花一帶,婦女頭盤兩條與黑線編成的辮子,少女只盤一條鞭子。黑布包頭的后腦下垂一條長約60厘米的彩穗帶,纏于頭頂后,紅、黃、藍、綠、白、紫的彩帶垂至眉際。上衣以自織自染土布或從市場上購買的藍布做成斜襟緊身衣,前擺短,后擺長,袖子長及手腕,胸襟邊沿和袖口邊繡花紋,再外加一件坎肩。
少女盛裝時,衣服加上一件鑲銀泡的龜式馬甲,其中釘在胸前的圖案象征“生命起源”,顯得華貴,下穿直筒土布長褲。
愛倮支系得名于東觀音山哈尼族語的稱呼,視藍天與大山森林同色,因此,藍色底板也是愛倮服飾的基調,胸襟上彎彎的繡飾象征彩虹。
分布于元陽縣東部鄉鎮。少女通常頭戴通頂布帽或銀泡帽,即帽子“襖叢”。少女上身一般穿斜襟衣,披掛坎肩,套上圍腰,繞著脖頸掛上銀梳銀鏈。坎肩,哈尼名“寒袩”,坎肩只有后擺,與衣服后擺等長,前面是兩條對稱襟帶,手掌寬,無扣,底端縫成包。圍腰“濕褡”,圍腰上窄下寬呈六邊舌面形,上沿多繡花紋,其他各邊沿繡花比較簡潔。少女下身穿大襠褲,并套腳套。腳套“髁帛”,上端口徑大于下端,下端繡花紋圖案,整體為黑底配藍色花紋。
倮畢婦女穿著比較簡潔、樸素。頭飾顯眼,中老年婦女兩條粗大的假辮子,交叉盤在頭頂上,其上蓋帽子,即“襖府”。上身一般穿斜襟衣,披掛坎肩,套上圍腰,領口和袖口以及后擺邊沿無花紋裝飾。坎肩、圍腰與青少年裝基本一樣,只少了些裝飾,并且邊沿無繡花比較簡潔。下身穿大襠褲,并套腳套。
一部分分布在元陽縣牛角寨、沙拉托、馬街等地,一部分分布在黃草嶺、俄扎等地,這部分由于居住在本那河(藤條江)流域,也稱臘咪。
其女子服飾,特別是少女服飾多為紅艷。少女包頭巾裹成圓筒帽,在黑土布的底板上繡制紅色為主,配以黃、白色的花紋,以白色塑料珠串彩帶纏繞一圈帽檐,帽頂黑布呈錐狀。
傳統上衣以黑色土布作面料,為斜襟短袖衣,前面正中領口、右上胸、腋下各有一對硬幣布紐扣。
中老年上衣稍長,只在頭巾、袖口、腰帶兩端繡花紋,而少女的上衣較為艷麗,衣襟前后擺、直筒褲的膝部以下均繡花紋。
元陽縣哈尼族除上述三支主要支系外,還有臘咪、墮尼、豪尼(阿松)、百宏、倮們等不同支系,他們分布在不同的鄉鎮,千姿百態的服飾呈現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讓你永遠也看不夠,賞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