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支系服飾紅河縣的哈尼族哈尼支系,自稱“哈尼”,他稱“哈尼”,主要分布于甲寅鄉、寶華鄉、洛恩鄉、阿扎河鄉、石頭寨鄉、樂育鄉等。雖同為一個支系,但因地域分布不同,服飾也有所差異。下面以甲寅鄉甲寅村哈尼支系服飾為例進行重點介紹,其他地區的不再一介紹。居于甲寅鄉甲寅村哈尼族哈尼支系婦女服裝式樣為長衣長褲型。主體顏色為黑色或藏青色,是紅河縣哈尼族古老的服飾之一,這套服飾受清朝滿式服的影響較大,女子穿上這套服飾別有一番韻味。上衣內著白色或藍色布質內衣,外穿黑色或青藍色無領斜襟長衫。腰部較寬,外衣長約90厘米,寬約60厘米。有4對布紐扣,由銀紐和布扣搭配,最上一對紐扣釘在脖子下衣服正中,另一對釘在右肩上,其余兩對釘在右腋下。
哈尼族
袖子是通肩袖,有大袖子和小袖子兩層,大袖子長不過肘,小袖子繡制精美,為活動部分可取下來。褲子為大襠長寬長褲,褲腳用貼布、釘花邊等手法加以裝飾。著上衣時,把前擺左角搭過右斜角,再用長約250厘米的布腰帶左右系在后腰間,腰帶兩邊各有一塊搭擺,搭擺上以紅、黃、藍、白、黑、灰等棉線或絲線繡。上精美圖案。但穿這種哈尼族服飾的婦女其頭飾有兩種,甲寅村哈尼族婦女無論老少皆戴黑色大盤包頭,不同的是年輕未婚女子編辮子垂于腦后,梳劉海;婚后就把頭發編辮纏于包頭內。其余地區如樂育、寶華等一帶的少女頭戴細梅花銀泡公雞帽,發辮垂于腦后;有的姑娘用一條彩色毛巾把頭發包扎好,在發辮下打個結,然后將銀泡帽戴在上面。結婚生育之后,發辮纏繞于頭上,戴黑色布帽,有的用紅色、藍色、綠色毛巾包頭。
白宏支系服飾紅河縣哈尼族白宏支系,自稱“白宏”,他稱“布孔”,主要分布在垤瑪鄉和三村鄉。傳統的哈尼族白宏婦女服飾是短衣短褲型,主體顏色為黑色或藏青色,是紅河縣哈尼族古老的服飾哈尼族白宏支系婦女服飾非常豐富,白宏人以多衣為貴為榮,女子服飾婚前婚后不同,主要表現在頭飾和尾飾上。上穿對襟或左衽緊身短衣,衣長不過臍,胸前釘有數排銀扣,但不,上扣。白宏女子的盛裝非常豐富,一般由內衣、中衣、外衣組成。內衣是一件白布做的襯衫;中衣是一件用淺藍色條紋做的襯衫(白宏人稱為花衣裳或夏裝),中衣的領邊、襟邊鑲有彩色花邊,衣袖長及手腕,袖口鑲花邊,花邊上繡著小朵小朵的紅色太陽花;外衣為靛青衣,視家庭經濟條件而定,有三件的、五件的或七件的(白宏人以單數為吉利數字),衣袖內長外短,逐層遞減,層次分明,觀其袖子就可以看出所穿衣服的件數。
在領口兩邊釘兩對銀螺為飾,銀螺下綴掛數條梅花銀鏈。下穿打折貼身短褲,長不過膝。腰系一塊青布腰帶,長從小肚正中垂于兩腿之間,并在右腰間佩戴數條梅花銀鏈作裝飾。小腿套黑色護腿套,用彩色毛線或花帶加以固定。哈尼族白宏支系未婚女子,頭戴一頂帽沿鑲有銀泡的黑色小布帽,頭發編辮子盤于頭上,在頭上插上芝麻銀飾,戴一朵用彩線或絲帶扎制的山茶花,表示年輕美麗、女子成熟的標志,也表明該女子有意找心上人了。已婚婦女頭戴黑色板瓦形頭帕,腰拴一塊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矩形的黑褶布,把臀部遮住,并在黑褶布上佩掛五顏六色的毛線球,這塊黑褶布白宏人稱為“披茨”(白宏尾飾),為白宏女子已婚標志。
若一個白宏婦女一襲黑衣或藏青色裝扮,除銀飾外,無紅、白、藍、黃等線或絲帶裝飾,表明此人已為奶奶或婆婆了。糯美支系服飾紅河縣哈尼族糯美支系,主要分布在車古鄉。女子上衣內穿一件左衽黑色長袖衣,下著扭襠寬腰打折長褲;腰系一條長一米多的帶,腰帶兩頭分別拼接一塊長五寸繡制精美呈箭頭狀的搭擺,垂于臀部,其間掛有五顏六色的毛線和線球。傳統的哈尼族糯比婦女服飾是短衣長褲型,主體顏色為黑色或藏青色,是紅河縣哈尼族古老的服飾之一。
哈尼族婦女服飾
哈尼族糯比婦女服飾簡潔大方,頭戴青布折疊三角帽,女子發辮末端系瓚珠銀鏈。上穿無領圓口左衽斜襟短衣,襟邊用銀泡和彩色花邊裝飾。下穿寬腰打折長褲,系一條刺繡精美的腰帶。臘咪支系服飾紅河縣哈尼族臘咪支系。雖同為一個支系,但因地域分布不同,服飾也有所差異。下面以架車鄉架車村臘咪支系為例進行重點介紹,其他地區的不再居于架車鄉架車村哈尼族臘咪支系服飾,主體顏色為黑色,為短衣短褲型。
未婚女子和已婚婦女的服飾除頭飾外無明顯差異。未婚女子上衣內穿白色對襟衣,袖長及腕,前胸部位佩戴數條銀鏈,銀鏈上佩掛銀魚銀鈴,手戴方形或扁形銀手鐲。下著大襠寬腰打折短褲,褲長及膝,腰后系一塊精心繡飾的青布遮住臀部,小腿套黑色或黑白相間的護腿套。另外,臘咪婦女的盛裝只有在老人去世時才穿,盛裝上衣穿對襟青布衣,前襟短及腹,后擺長及腿,繡有彩邊,褲長及膝,打挑花綁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