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各異,服裝的樣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時期的經濟、文化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面料織造和圖案紋樣大多來源于自然與神話傳說,尤其唐代婦女的服飾,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
清代的服裝與階級等級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同材質、顏色、紋樣的服飾屬于不同的階層。到晚清時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加深,大眾對西方服飾的態度從好奇、碰撞到交融,服裝風格和工藝從以往的繁瑣向簡約轉變。
民國時期,在清朝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雙重影響下,服裝在傳統形制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中國女性服裝從平直的造型向修身合體化發展,與此同時,女性身材的曲線美得以彰顯。在此趨勢影響下,旗袍成為時尚的代名詞,走向了大街小巷,備受女性追捧。
1949-1979年代的中國是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是新中國最艱苦的時期,人們在服飾中崇尚樸素的時尚觀,黑、灰、藍是當時街頭的流行色。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變得多樣化、個性化,但是傳統著裝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或多或少依然影響著時尚和大眾流行,傳統與民族元素也在注入當今國際時尚舞臺,使服飾流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所以說傳統服飾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是現代服飾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筆。
中華民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在了解中國近現代服飾的演進基礎上,現代服裝染織文化的創新需要大家在實踐去實現。服飾文化的傳承不僅一種服飾文化的再生產,也是物質文化上的保護,需要與時俱進、相互融合。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的沖撞中漸漸消失,鞭策著我們進行創新和探索,融合面料、款式、元素和紋樣,在保持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多的藝術形式。
回望歷史、了解歷史、解讀歷史,是為了思考和定位現代服裝的追求、準則和方向。卞老師希望學員們在此次培訓中都有所收獲,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創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