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歷巨大的政治動蕩,社會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連中國女性的日常穿著也隨之改變。從老照片的影子中,我們能窺見這正是從保守到中庸,再到逐步開放的過程。
清末民初
清晚期滿族女性穿“旗裝”,這是滿族人的傳統服飾。但衣服繁瑣華麗,不易行動也禁錮著女人的思想。代表的“滾邊”工藝就有十幾道,中間又會裝飾大量的刺繡。而晚清漢族女子的典型長襖:領口低且鑲邊,袖口和裙擺非常寬大。
《良友》1940年第150期《旗袍的旋律》:“中國舊式女子所穿的短襖長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的,短襖依舊,長馬甲替代了原有的圍裙。”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旗袍文化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有著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
新中國初期
《傾城之戀》里白流蘇“脫下來的那件月白蟬翼紗旗袍”,撲面而來的嬌艷與新鮮成全了一個人,也淪陷了一座城。新中國成立后:旗袍在大陸漸被冷落。1950年代,在新中國的女干部們中流行中山裝和從蘇聯傳入的列寧裝。社會的審美是對樸素的極力提倡和贊揚。
不過,在50年代,中蘇關系友好,“蘇聯花布”開始讓生活絢麗多彩,服裝又開始擔當裝飾自身的功能。受蘇聯女專家的影響,不少女子也一度穿起了“布拉吉”。到了文革年代,年輕女性響應毛澤東的號召“不愛紅妝愛武裝”,綠軍裝、綠軍帽、紅袖章,再加上一個帆布挎包成了那個年代的“時裝”,另外再人手一本“紅寶書”。
可惜旗袍已被認為是封資修的象征被大量毀壞。那時的天空下,女性服飾因“革命”精神的泛化而變得越來越乏味,藍綠灰是女人身上的主流色彩。
改革開放時期
改革開放時期,喇叭褲、健美褲、紅裙、花裙子、蝙蝠衫......豐富的顏色豐富了曾經藍綠灰乏味的色彩板。
1979年法國服裝品牌皮爾卡丹進入中華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服裝領域也出現了變革,打開“經濟的國門”后,我們接觸到了更多種類的、新潮的服裝。
女性的衣著更加追逐時尚和個性,服裝的顏色、款式、面料、質地都變得非常豐富。
“第一個穿超短裙的女孩”
“第一個穿超短裙的女孩”,是一個有標志性意義的存在,她表現了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思想從單一走向多元、生活從貧困走向小康的一個節點,她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個美麗符號漫長的文化史中似乎都在告訴女性要多穿點,藏得越多越好,她也表現出了女新時代女性對舊時對女性的固化思想的反抗。
21世紀新紀元
漢服、改良旗袍、JK制服、泫雅風......多種多樣的服飾風格,隨著改革的全面深化,女性更加追求個性和多變。
繽紛絢爛的主題除了服裝制造出的明亮熱情氛圍外,更加營造出了一種視覺爆炸的效果,中國的民族風逐漸影響到全球......
互聯網使時尚資訊通往時尚女性的路暢通無阻,女性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個性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任何款式,這背后展現的是21世紀新紀元下的中國是海納百川,包容萬象的,對女性的要求不再是固化的而是絢麗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