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指旗人女性之袍,一種傳統的中國服飾,發源于清朝,盛行于民國時期,直至今天還有旗袍圈子之說。旗袍的發展最初是在清代,指滿族婦女的長袍,流行于滿族社交內部。長袍上面繡有各式花紋,衣領袖邊常用滾邊裝飾。形制比較寬松,很長,較為平直,衣領比較高,可以豎起來,時人稱為“元寶領”。辛亥革命后,服裝也出現了改革變動,不少漢族女子也開始穿著旗袍。民國時期,旗袍開始出現新的樣式。到如今,旗袍元素已經引起了國際服裝界的關注,從外形輪廓、圖案、盤扣和色彩等方面作了革新,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旗袍樣式,如無袖、收腰、超短、印花、低胸和扎染等,顏色運用也大膽濃烈,使人耳目一新,旗袍文化在新時期擁有了不同的樣貌。
旗袍的眾多設計元素幾乎每一個都可以分開單獨運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之中,這里僅選取造型、色彩與面 料3個方面來略作說明。
首先是造型元素,旗袍造型即款式,這是設計的立意點,是旗袍的精神所在。旗袍款式多樣,除了剛開始的直筒款,后續出現的大多是緊身的,能夠體現出東方女性婀娜的曲線美。因此在旗袍元素與現代服裝的融合設計中,旗袍款式是一個標志性的事物。
其次是色彩元素,人眼對色彩的敏感度非常高,和諧的色彩搭配在旗袍設計中是一個重要方面。傳統的中國旗袍在色彩運用上一脈以藍黑為主,襯托女性的典雅高貴氣質;另一脈以淡色為主,凸顯少女的單純可愛。民國時期到現在的旗袍色彩搭配出現更多運用西方色彩理論制作的成品,如冷暖色調的搭配,顏色層次搭配等,但是并沒有脫離傳統的旗袍設計,主題表現的仍然是中國旗袍所能凸顯的東方女性的典雅和韻味。
最后是面料元素,旗袍面料多為絲綢制品,上面繡有傳統的花鳥蟲魚、梅蘭竹菊等物,極具中國古典特色。
旗袍元素有大眾化和特色化兩個特征。大眾化體現在:中國旗袍經過百年來的發展,它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角色已經深入人心,毋庸置疑。多樣的旗袍款式,豐富多彩的顏色變化和交織于衣料上的傳統圖案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和追捧,民眾接受度高、受眾范圍廣為旗袍元素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機提供了市場。旗袍元素特色化是指某些旗袍元素,例如立領、盤扣、開叉和束身等,成為旗袍的專有因素,一旦其他服裝有所出現,就會被認為這件衣服上有旗袍的影子。旗袍元素的特色化特征為設計師提供了在現代設計新款式所能在旗袍上借鑒創新的要點,使得旗袍元素能夠更廣泛地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之中。
把旗袍元素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和過分突出旗袍的某一個元素而忽略了衣服的實用性,要在遵循實用性的原則上采用旗袍元素做好裝飾性,把設計中的旗袍元素變成服裝亮點和增色之處。在旗袍元素的具體應用中,應根據不同的服裝款式,選擇與之不突兀的旗袍元素裝飾,做到整個設計的和諧統一。另外還要保證服裝的實用性,可以上身,可以蔽體。如若不然,再漂亮再有創意的服裝設計作品做出來也只能成為藝術品放著,擺著看,不能發揮衣服該有的作用。
旗袍元素的運用還要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的原則,對待傳統文化都應該持有此種態度,旗袍也不例外。在現如今要把旗袍元素運用于現代服裝上,調整以前的款式樣式是行不通的,消費者不接愛,對于旗袍的傳承也起不到作用。但是盲目創新也是不可取的,容易丟失旗袍元素的特色,最后變成一個打著旗袍傳承口號,卻設計得“四不像”的東西。更有甚者,讓優秀的旗袍元素在不當的地方進行創新,會產生反效果,加深不良文化的荼毒和影響。因此,在繼承上創新才是使旗袍元素在當代富有生命力的最好方法。另外,創新也要以優秀文化為指導來進行旗袍元素的應用,這樣才能走向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