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眼中的“世間樂土”為何是吳中?隱藏在環太湖區域的山水之間的文化遺存,如何呈現出“最江南”的意象?“上帝”視角中的江南日常生活是什么樣的?數字化的技術又能夠為文化體驗帶來怎樣新的感受?
近日,吳文化博物館“世間樂土——吳縣文物數字展”特展正式開幕。展覽以“吳縣”整體作為舞臺,根據前期大規模的吳縣文物田野調查和數字化記錄為基礎,以全景攝影、三維重建、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手段,匯集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和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還原和呈現了散落在吳中的十余座歷史名鎮名村、數十座歷史建筑的全貌,讓觀眾深度感受吳中“世間樂土”的魅力。
走進展廳,展覽展陳的整體以冷色調——藍色為主,給人以現代、冷淡之感;而建筑模型的“實體區”——剖面圖裝置、3D打印模型、古村古鎮的沙盤等,則是原木質感,顯得尤其溫暖。或許這種當代裝置藝術展般的氛圍,更能讓觀眾感受到這些歷史文物中所體現出的生活方式與空間關系。
整個展覽分為“自得:我的廳堂”“自適:我的宅院”“自如:我的社區”“自在:我的吳縣”四個部分,以“自我”的獨特視角帶領觀眾細細回顧千百年來吳縣先民和匠人智慧的結晶,并且深入其中,分辨其中精致巧妙的結構,如“庭”與“院”的和諧、“進”與“路”構成的深宅大院,了解其發展脈絡與傳承。同時,在展覽中吳文化博物館還對凝德堂、保圣寺、惠和堂等重點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非常細膩且專業的本體分析。
“建筑是文化的語言,這些古鎮、古村、古建筑雖累經世代更迭,但其實是目前國內保存的相對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存,是觀眾去了解蘇州乃至江南人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口?!眳俏幕┪镳^館長陳曾路介紹,不同于以往可移動文物展覽和專業類的建筑展,本次展覽把不可移動的古建筑通過數字化手段,以不同的視角對人和建筑的關系進行解讀,把大家從室內空間拉到廳堂、村莊、市鎮空間,以具象的、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江南文化特質。
陳曾路表示,正是基于此,博物館希望通過對這片區域文物的研究或展示,讓大家能夠更好地去關注文物、關注歷史文化遺存的現狀,喚起大家對于古鎮、古村、古建筑的保護意識,并通過展覽重新認識江南,重新思考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們如何去構建自己的生活空間以及如何將江南的千年文脈傳承下去。”
既然文物還在那里,為何要做“數字展”?對此,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瑾介紹,吳縣的文物建筑有著罕見的魅力,但這一地區,文物眾多,分布廣泛,以一人之力,難以盡覽;況且許多私宅、私園,如今仍在使用之中,少有機會一窺堂奧。另外,由于不少文物建筑結構嚴密、復雜,縱然親臨現場,一時之內,也難以厘清其中精妙。如今,通過“數字化”能完整記錄文物的上下內外,甚至可以將不同時空的物體并置于一處,個中差異一目了然。
據了解,為了保證展覽的質量和效果,吳文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從2020年就開始實地奔赴整個吳縣范圍中的各種古鎮古村以及歷史遺存的地點,不僅采用傳統的三維掃描、建模技術,還大量采用無人機、全景相機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未來吳文化博物館還將把此次采集的文物數據逐漸開源,形成可供學術界及所有觀眾進行研究、欣賞、創作的依據。
“在吳文化博物館開館之前,我們就已經把吳縣原有可移動文物進行了數字化采集,這次展覽,也拉開了對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采集,讓吳中這塊文化寶地的文物數字化保護更加立體?!蓖蹊f。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2月3日,展覽期間,吳文化博物館還將開展展覽配套學術講座、教育課程、“悅讀”沙龍等豐富的社教活動,全方位帶領大家探尋江南古鎮中的“世間樂土”,重新領略江南之美。此外,9月中旬“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生活展”特展也將在吳文化博物館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