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中國為何就難找到幾個這樣流芳千古的建筑藝術?”---這句話藏在我心中已經很久了。
從我第一次有機會跨出國門,踏上歐洲的土地,對著人家那些隨處可見的動輒上百年、幾千年的精美絕倫的古代建筑和雕刻藝術驚嘆不已的那刻起,心中就不時地冒出這樣的念頭: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就難找出這樣令人震撼具有藝術品位的建筑呢?但這些話只是放在心里,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表達出來。
有意思的是,在我發表于博首的《羅馬之行最不可錯過的十大景觀》一文的評價后,居然也有網友為此而發生了爭吵:
先是一位“新浪網友”評價說:“看了這些兩千年前精美絕倫古建筑,我這個“文明古國”的子民羞愧得無地自容。-----我們的土地上能找出多少一千年前的古建筑呢?”可能想說明感慨太深吧,這句話他居然一連發了好幾遍。
接著就有一位“新浪網友”回應道:“呵呵,被文化大革命掃蕩10年還能有多少??”
那位又反駁說:“此言差矣!不是掃蕩沒了,而是本來就沒有。魏晉以前的地上建筑在中國十分罕見。”
有位曹景勝朋友剛說了句:“古羅馬似乎與中華民族有許多相同之處。”,馬上就有人跟帖嗆他:“相同的是都要吃飯,都要性交。其它相差萬里!”
這幾位你一言我一語的劍拔弩張的時候,來了一位“曾經的萬科擁躉”,寫下洋洋灑灑的一大段評論。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現把它推薦給大家,不奢求每個人都能同意他的觀點,但求能引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一點認真地反思也好。評論全文如下:
看了這些兩千年前精美絕倫古建筑,我這個“文明古國”的子民羞愧得無地自容
按導游的說法,歐洲就是看三老:老房子、老教堂、老雕塑。此言的確不虛,看到羅馬那些2000年以上的建筑遺跡和巴黎、佛羅倫薩那些大幾百年歷史、且仍在發揮正常使用功能的老房子,的確令人贊嘆不已。
反觀中國,就的確令人汗顏了。舉個例子,建于12世紀的巴黎圣母院目前仍在正常使用,可同時代的南宋古建筑在國內還能找得到嗎?去歐洲之前,我一直以為歐洲的古建筑能留存得久主要是采用石頭結構,但實地查看發現很多幾百年的建筑也是磚結構的,當然木制結構的幾乎沒有。中國古代建筑多為磚木結構,這對長久保存的確是先天不足,且磚制建筑為什么也無法長久保留?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建筑工藝求廉求快、質量低劣肯定是個重要原因。
羅馬斗獸場基本上是一個與秦代阿房宮同時代的建筑,迄今巍然屹立;可阿房宮的宏大精美我們只能通過文學作品的描述去想象一下了。原因據說是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在我看來,阿房宮的建筑工藝才是真正的問題,阿房宮基本是夯土結構,俗稱打土壘,就是不燒又能撐多少年?夯土結構自然也有他的優勢:工期短、就地取材、成本低。以秦當年的工程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用堅固的石頭去造規模如此宏大的阿房宮完全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問題,所以始皇帝自然會偷工減料,要的是氣派和規模,其他的以后在說吧。
這兩天高鐵出了大事,網上分析總結的太多太多,但不管如何我覺得這個和某黨某派執政倒真關系不大,偏安歐亞大陸東南角這疙瘩的中國人,對人對事的態度都是老祖宗一脈傳下來的,覺得有哪些問題,要自省,還得靠自己去改。
中國的古老文明多是以非實物的形式保存下來的:例如:全世界唯一還在大規模使用的象形文字:漢字,商周以來留存下來的豐富的文化典籍;構筑物與造像之類留存下來也有,但不多,且藝術水準和古希臘、古羅馬比還是有相當差距的。很多人會說,國人重寫意、西人重寫實,不可類比。記得有一次和一個畫油畫的朋友聊天,我問他,畢加索亂涂亂畫的就成大師了,這家伙有沒有基本的美術功底啊?朋友大笑:老畢的透視、素描一級棒,堅實的繪畫基本功正是抽象派風格的基礎和保證。
咱們的老祖宗開始就偏愛規模和速度,兵馬俑一搞搞幾千、上萬個,石窟、廟宇里的造像基本也是以量取勝,質量水準自然就放一邊去了,這種氛圍怎能出精品。米開朗基羅一輩子才刻了多少雕塑?中國到哪里能見到象米蘭大教堂這樣持續建造600年的建筑?
小結一下:歐洲:小而精;中國:大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