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御寒,夏商周時期社會上依然存在穿著皮衣——即裘衣——的習俗。這種習俗雖然與上古時代的披獸皮的習慣有聯系,但制作卻日益精良。甲骨文的裘字,就是當時毛在外的皮衣的象形。從甲骨文“裘”字的形體看,殷人已經將獸皮裁剪為直領右衽的形狀,適合于人的穿用的需要。做成裘的普皮要經過一系列的加工過程才能合用,據古代文獻記載,周代社會上的手工匠人的工種就有“攻皮之工五”,“鮑人”、“韋氏”、“裘氏”等應當是專門熟制皮裘的工匠。周代貴族之裘,對于毛皮的質量要求很高,古代文獻里有下面這樣的說法:
望而視之,欲其荼白也;進而握之,欲其柔而滑也;卷而摶之,欲其無迪也;視其著,欲其淺也;察其線,欲其藏也;革欲其荼白而疾搟之,則堅;欲其柔而腥指之,則需。那些被貴族用來做裘衣的韋革,其顏色遠遠望之,應當如茅莠之白;甩手握著它要感覺到柔軟光滑;把它卷起來不會歪斜不正;這樣的韋革把它陳鋪起來,顯得很平展,沒有高低厚薄的感覺;用這樣的好韋革來縫制,線會隱于皮革之中而不為人所覺察;這樣的韋革,要注意保護,不要多次地搟濯它,否則它便會變硬}這樣的好韋革也不需要抹上許多油脂來使它柔軟光滑,否則就會變得太軟。用這樣的韋革所做成的裘衣是當時貴族所穿著的高級服裝,非一般人所能問津。
當時的襲衣,由于其珍貴,所以穿的時候很愛惜,多在裘外加上一件外衣以保護裘衣的毛色。這停保護皮毛的外衣稱為裼衣。按照春秋時期貴族的要求,裘衣不僅要用外衣保護,而且多注意與其他服飾的配合,特別是與裼衣的配合。孔子曾經說;
緇衣,羔裘;素衣,魔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如果要使裼衣與皮毛相稱,那就要黑色的裼衣配紫羔的毛皮;白色的裼衣配魔--小鹿——的毛皮;黃色的裼衣要配狐貍的毛皮。家居時所穿的裘要做得長一些,可是右邊的袖子要短一些,這樣才方便。
周代貴族對于裘和裼衣十分重視,常以之作為等級身分的標識。孔子所說的緇衣、素衣、黃衣以及羔裘、魔裘等,是一般貴族的服裝,君主則要更好些。古代的禮書上說“錦衣狐裝,諸侯之服也”,可見狐裘飾以錦衣非一般人所能服用。
裼衣除了有保護毛皮的作用以外,還可以表現特殊場合的禮貌和審美觀念。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有時候要在裼衣之外再罩上一件衣服,有的時候則要盡量使美觀的裼衣展現出來。關于這些,《禮記●玉藻》說:
裘之飾也,見(現)美也。吊則襲,不盡飾也。君在則裼,盡飾也。服之襲也,充美也。是故尸襲。裘要飾以裼,是為了表現出美。但是在吊唁的時候,因為是喪事,所以不要渲染裼衣之美,而要把它“襲”——即再加上一件衣服把它掩藏起來。古代禮書上還說在父母公婆的面前“寒不敢襲”,即使感到寒冷,也不能即時就加穿衣服。君主在的時候?臣下要表示喜慶,所以要盡量展示裼衣之美,亦即所謂的“盡飾”,這是對于君主的尊重。穿裘的時候,在裼衣之外再加上一件衣服,目的就是為了“充美”,即把裼衣之美隱藏起來。周代的人對于裼、襲等衣著的重視和良苦用心,正說明了當時的服飾習俗是受到社會等級觀念強烈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