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地區氣候、生活習慣等的不同,各地的木結構民居從建筑形式及構造做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按其特點大體分為晉中、晉南、晉東南、晉東、晉西北幾種類型。
①晉中類型
晉中地區木構架結構住宅以太谷、祁縣的較為典型。由于.這一帶明清時商業繁盛,富人很多,因此在木構架外圍多砌有厚重磚墻,房舍多高大,形成森嚴氣勢。
平面以四合院為主,院落一進到三進。諸多由大門倒座、過廳或垂花門,正房及各院廂房組成。廂房后墻與正房、過廳、倒座山墻齊平,故形成較窄長院落。較大院落由幾組院落并列而成。院子入口結合在倒座中,多在中央辟門,顯示官署建筑的特點。也有將門設于院的東南角的。較小規模的院落多用三三制,即正房、廂房、倒座都是三間構成的四合院。
②晉南類型
晉南類型木構架民居比晉中的要樸實。多分布于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及山區臺地上。
講究的民居多為一至兩進四合院,或由多個四合院組成的群體院落。四合院也由倒座、正房、廂房組成,但多進院落少用過廳,多用腰墻隔開。腰墻中央設單間過門或垂花門,入口一般不做門樓,多在倒座右側盡間或次梢間辟門洞。正房多為三、五間,前部帶前廊;廂房多為單坡向內硬山頂,形式常做成三間二房式,即是廂房三間,在內部正中用墻分隔成二個一間半式。這種辦法主要是因為采用單坡頂,進深太小,只好擴展面寬,以便于布置房間。廂房一般不設廊柱。
運城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則與上述略有不同。其布置分前后院,前后院用腰墻隔開。前院有門房(倒座)、東西廂房,很少有上房(正房)。后院為雜務院,布置廁所、牲口圈峯門房多三、五間。大門形制同前述。廂房為三間二房式。如廂房為四間時,第四間一定要與前三間隔開,講究四、六不通。腰墻一般與廂房四間齊,如沒有四間,空一明廊寬,明廊寬為一丈。在腰墻上設二門,通向后院。
相比有許多共通之處,如廂房都是單坡向內,院落都較封閉,多用硬山頂。不同的是,晉中類型多高大,安全意識強,裝飾華麗,與其在明清時商業、票號業中心地位相適應;晉南類型則樸實,注重功能及實用性,反映出這一帶經濟以農業為主的特性。
③晉東南類型
晉東南民居類型與晉中類型大相徑庭。院落采用獨院或幾進四合院。院多方正寬大。建筑一般為二至三層閣樓式。
入口設置多應巷道走向,沒有固定規式,但一般在院落的下方。入口處一層設門,二層設門樓。門樓有的高起,有的與鄰房齊平,但都與鄰房貫通。獨院式院內四面的建筑常采用三間二層,小青瓦硬山屋面。二層設有木挑通廊,四面可相互貫通。多進院落建筑形制與獨院式的大同小異。院由垂花門或過廳分割。
④晉西北類型
本地區氣候干塞,多風沙。蘆芽山、管涔山一帶盛產杉、松樹,為這一帶人民建造木構架住宅提供了物質前提。此地傳統民居多為二層重檐木樓。首層層高較低,但二層相對較高,與晉東南正好相反。因當地雨水較少,屋頂做得平緩。主房坐北朝南,前部多設上下前廊,這一點與晉東南類型相同。在沿街處的民居做法是:木樓背后為街道,沿街后墻出抱廈,開后門,內部貫通前后。前部設院子,形成較為安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