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知道古代月餅的來歷嗎?
答:說到古代月餅的來歷,想起金庸《倚天屠龍記》中的一段細節(jié):張無忌與明教眾人“歃血為盟,焚香為誓,決死不負大義。是晚月明如晝,諸路教眾席地而坐,總壇的執(zhí)事人員取出素餡圓餅,分饗諸人。眾人見圓餅似月,說道這是‘月餅’。后世傳說,漢人相約于八月中秋食月餅殺韃子,便因是夕明教聚義定策之事而來”。
金庸提到的“八月中秋食月餅殺韃子”,大約是流傳最廣的關于月餅的傳說,并非是金庸虛構。但是,這個傳說并不是史實,不是真實的月餅來歷,而是晚清之時才出現的人造典故。
要說月餅的來歷,從“月餅”的稱呼來看,宋代已有“月餅”一詞。南宋《武林舊事》收錄的食物中,就有月餅。不過,這一月餅是不是中秋節(jié)的時令食物,倒無法確定。可以確定的、有文獻可證的中秋月餅,出現在明代,因為不少明人筆記中都有過中秋吃月餅的記載,比如《西湖游覽志余》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問: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
答: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呢?這得從月餅的來歷與寓意說起。前面我們說過,可文獻可證的中秋月餅,最早出現在明代,宋代也有叫做“月餅”的點心,但不確定是否與中秋節(jié)令有關。到明代時,人們過中秋節(jié),要用月餅贈送友人,用月餅拜月。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我們先來看史料記載:
1、張瀚《松窗夢語》:“中秋供月以餅,取團圓之象,遂呼月餅。”
2、劉侗《帝京景物略》:“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3、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4、劉若愚《酌中志》:“八月宮中,十五日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即大肆飲啖,竟夜始散。如有剩月餅,收至歲暮用之,曰‘團圓餅’。”
5、清代《燕京歲時記》:“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從這些記載的“團圓”二字可以知道,人們過中秋吃月餅,是為了表達家人團圓的美好愿意。借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順祝各位中秋合家幸福團圓。
問:古代的月餅一般是什么餡的?
答:現在的月餅,基本上是蓮蓉蛋黃餡風行天下。蓮蓉月餅是廣式月餅的特色,始見于晚清。因此,晚清之前的古人,可能吃不到蓮蓉蛋黃。
古人吃的月餅主要是什么餡的呢?我們從零散的文獻記載中可以窺見一二:
明人沈榜《宛署雜記》:“八月饋月餅: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可知明代市場中出售的月餅,有水果餡的。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了一種“劉方伯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兒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從文字看,這應該是五仁月餅。
清代還有另一本美食專著《醒園錄》,里面也提到月餅的做法:“半油半水相合之面。外再用單水之面,薄包一重,酥而不破。其餡料,用核桃肉去皮研碎半斤,松子、瓜子二仁各二兩,香圓絲、橘餅絲各二兩,白糖、板油(如入飴糖,即不用板油矣)。”與五仁月餅有點相似。
清人續(xù)寫的《三續(xù)金瓶梅》也提到幾種不同餡的月餅:“有定做的桂圓月餅、山楂月餅、八寶月餅、夾沙月餅,各樣自來紅、自來白,園里葡萄架的葡萄也熟了。”自來紅、自來白都是清代京式月餅的典型款式。
晚清《沈陽百詠》詩中就有一首寫到“自來紅月餅”:“提漿作饌趁秋風,月餅居然出沈中。終是棗泥滋味好,癡人偏買自來紅。”詩人附注:“內城諸茶食店所制提漿月餅最佳,自來白、棗泥餡者為美。癡人好用自來紅,以名貴也。”可知清代京式月餅以棗泥餡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