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的首飾,最常見的是玉佩、腰帶等,而另外有一件,風靡了幾千年,在清朝流行開來,它就是——扳指。特別在清朝,扳指的流行達到了頂峰,其中清朝歷代的皇帝都是它的擁躉!
北京故宮博物院保藏著一幅《乾隆大閱圖》,畫中的乾隆頭戴帥盔,身掛盔甲,配弓戴箭,神態嚴肅,英姿煥發,描寫了乾隆即位后第四年,也即是1739年,在京郊南苑舉辦閱兵典禮的情形。仔細觀看,乾隆右手拇指上佩戴一只白玉扳指。
清 翡翠扳指
扳指被稱為韘(shè),我國最早的玉韘發現于商代的婦好墓。玉韘的形制在各個朝代都有所不同。譬如商代的玉韘有走弦的槽、拴繩的眼,是拉弓射箭的實用器。后來還出現了一種外緣下角跨出一個帶尖鉤的玉韘,斜坡狀,帶紋飾,就像稍寬點的戒指,更為精美。
隨著戰爭規模和作戰方式的變化,射箭狩獵活動的減少,以及玉禮制觀念的逐漸滲透,玉韘變得更加裝飾化,實用削弱,而裝飾性卻越來越凸顯。
清乾隆 白玉灑金御題詩文扳指
到清朝,扳指再次迎來它的輝煌。初時因重實用,大小扳指皆選韌澀材質制作,寬窄肥瘦不一,因人而異。滿族人入關后,大量貴族子弟不再習武。
扳指也從軍事器械漸漸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飾品,由于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質地亦從鹿角、發展為犀角、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璽等名貴滑潤的原料。
乾隆皇帝對扳指的喜愛眾所周知,單為玉扳指就寫下了近50首詩作,還經常用“殊珍”這樣的詞匯來形容玉扳指材質的美妙。
乾隆之所以那么喜愛扳指,是因為他認為“扳指”既象征了滿洲民族的家法,又凝結著儒家正統中培養君子的“射”禮。
“玉”既有璆琳之美質,又有“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故以美玉制扳指,便濃縮了滿漢文明,融合了文武之道,既能時時玩賞于手,又能刻刻警戒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