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灰打底,加入鹽、米、紙、糖,用這些可甜可咸、又最日常的原材料,雕塑出色彩斑斕、千變萬化的生動形象,凸顯濃郁的嶺南民間藝術特色,這就是廣東古建筑上常見的裝飾工藝——灰塑。
灰塑,也叫灰批,在傳統嶺南建筑中是主體結構的一部分,并不只是裝飾,更主要的是還起著抗風鎮瓦,調節濕熱的作用。
邵成村1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灰塑,2012年他因為灰塑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在,他的主業就是修復嶺南古建,作品遍及廣東各地,他的技法還進入高等學府、高職院校的課堂。
灰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邵成村
除了日常的古建維護工作,邵成村最大的愛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研究灰塑各種材料的合成原理,思考如何將灰塑工藝中的精髓,應用到日漸多元的現代建筑上。他覺得灰塑的真正價值,不單是富有嶺南特色的外在形象,更在于它合乎自然,巧妙運用各種材料的化學屬性。只有充分掌握它們的特性,以及彼此之間的調和應用,塑造出來的各種造型,才能夠經得起百年風雨的考驗。
灰塑的灰就是石灰,我們的先輩生產使用石灰進行土木建造,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敦煌的塑像、嶺南的灰塑都是石灰的杰作。制作灰塑的灰有兩種:一種是加入百分之十二的稻草制作而成,叫草筋灰,用做打底;另一種加入百分之八的紙漿制作,叫紙筋灰,用于修飾造型。
制作草筋灰
制作紙筋灰的工序和草筋灰基本相同,竹紙里的紙漿,因為在造紙時已經經過堿化搗煮,所以纖維更加細致柔密,一般用于最后的造型和修飾。整個制灰需要20多道工序,耗時一個半月。
構圖、打釘、扎骨架、批稻草灰、批紙筋灰、批色灰、上彩,每一道工序都有太多講究。做灰塑,沒有十年八載的磨煉,很難出師。一件灰塑作品,往往需要很多天甚至幾個月才能完成,再加上烈日下的高空作業,對意志也是一個考驗。
上彩
如今灰塑的傳承,大多仍是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并沒有形成系統規范的課程教學。只要有人愿意學,邵成村都來者不拒。他說,老祖宗幾百上千年積累沉淀下來的技藝,他要把它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