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支系和不同的地區的黎族服飾有比較明顯的差異。五大支系"侾""杞""潤""美孚""賽"在服飾上有共同點,但也有明顯的差別。
"侾"系服飾
侾(或"哈"方言)分布于海南島南部沿海,西部和偏內陸山區、即三亞、陵水、樂東、東方、昌江、白沙、五指山等市縣,保亭、瓊中兩個黎族苗族自治縣也有少量分布。"侾"在黎族中人數最多,不同地區服飾又有差別。有的地區,婦女上衣對襟無領,用線系扣,衣的前擺長,后擺短,對襟兩邊和衣下有花紋,襟前左右花紋上端各系有銅錢和小花球,擺端往往系銅鈴,掛流蘇。衣背正中有一道垂直的紅線或白線,把衣服分為左右兩邊。下身穿過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紋以小方格幾何圖案為主。頭發梳髻于腦后,不戴頭巾,兩耳戴沉重的大小多個金屬圈或耳環,乃至使耳下垂至肩部。有的地區婦女上身著開襟矮領黑上衣,下身穿長花筒裙,達小腿中部,包黑頭巾,戴小耳環;男子,上穿麻衣,下著三角包布。
"杞"系服飾
"杞",分布于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五指山市、樂東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東方市、三亞市、陵水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也有少量分布。婦女上身著菱形胸掛,因地區不同有黑白之分,分穿對襟青、藍色無領或矮領上衣,長袖口白布鑲邊間有兩條紅道,衣對襟處下部兩邊有專作裝飾用的金屬扣飾。背部繡各種五彩的動、植物花紋,花樣繁多,兩側衣兜上繡各種彩色植物和幾何花紋。下身穿色彩艷麗的緊身過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紋有人物、動物、植物和幾何圖案,內容豐富。有的織后再用彩絨繡邊;有的只織出各色花紋;還有的地區用絨繡。頭系黑色長巾,部分地區婦女系的黑色頭巾兩端用紅黃線織出菱形方格花紋并掛以流蘇。穿著節日盛裝時,婦女戴小耳環,頸飾扁形或圓形金屬項圈以及藍色或白色料珠串成的多道項圈,胸掛銀牌,手腳戴銀圈,行走時周身閃光,叮當作響。
"潤"系族飾
"潤",亦稱本地黎,分布于白沙黎族自治縣的牙叉鎮(含原白沙鎮)、元門鎮、南開鄉、金波鎮等。婦女上身著黑色無領貫頭衣,領口前后均呈"V"字形,或僅前呈"V"字形。衣身前后用小珠串連成方格的彩色圖案,有的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均飾以貝紋為底,人和動物紋為主體圖案的彩繡花布。下身穿色彩艷麗的緊身超短花簡裙,坐時下拉,走時上提。服飾花紋以人和動物為主,內容復雜,繁縟多變,花紋多為單面織,也有雙面織的"雙面繡"。小腿纏黑布綁腿,上方用紅線扎結。頭纏厚厚的黑頭巾,似戴一無頂寬邊黑帽,發髻插刻花骨簪,用紅綠線掛穗,飄于左右兩側或一側。
"美孚"服飾
"美孚",分布于東方市的東河鎮、江邊鄉、大田鎮、昌江黎族自治縣的石碌鎮、七差鄉、十月田鎮、烏烈鎮、保平鎮等地。婦女身著平領黑色、藍色開襟上衣,用紅線系扣,衣背中間有一道橫條幾何形人紋圖案。頭系黑布交扎于腦后,頭巾在前額左右兩側各有白色相間兩道。下身穿五光十色華麗的寬大長花簡裙,簡合口褶在前面,長及腳面。筒裙花紋以人紋為主要題材,獸類、蛙類、魚類等動物花紋為輔助題材,也有幾何圖形。
"賽"系服飾
"賽",分布于保亭黎族自治縣的加茂鎮、六弓鄉及什玲鎮、保城鎮的少數村落,陵水黎族自治縣的本號鎮(含祖關鎮)、陵廣鎮、文羅鎮等。由于與漢族交往頻繁,傳統服飾發生了很大變化。婦女服飾與漢族服飾有相似之處,頭系長黑巾飄于身后,身著各種淺色高領鑲邊右大襟上衣。下身穿長筒裙,達小腿部。簡裙花紋簡單,多為成組細小的幾何形花紋,有的為彩條花紋。
折疊用料
黎族服飾主要是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裝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剝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后用石灰(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曬干而成。黎族祖先利用這種樹皮纖維縫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稱為"樹皮布"服飾。黎族服飾過去絕大部分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的,其染料以山上采集植物為主,礦物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