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黎族在服飾文化方面存在多種服飾特征。通過對黎族服飾進行分析,可以從中看出黎族服飾具有的文化內涵。
(一)古代黎族服飾是黎族適應自然環境的表現
古代黎族服飾具有的文化特征與黎族所處地區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黎族服飾是黎族對自然環境適應的表現。海南地區天氣的異常炎熱、多雨潮濕。黎族居住在高溫多雨的自然環境下,穿短衣和裙子,可以起到散熱的效果。據前人研究,頭部尤易為自然中的寒暑濕熱所侵襲。生活在高溫多雨氣候下的黎族選擇了椎髻,可使頭部最大限度地散熱,有利于在高溫條件下保持適宜的體溫。此外,黎族地區常年地面潮濕,光著腳行走比穿鞋更方便。在社會發展水平普遍處于較低的時代,古代黎族服飾是黎族適應自然環境的需要。
(二)古代黎族服飾是黎族族群認同的文化符號
服飾是一個民族外在識別的重要標志。作為一個族群外顯的文化符號,服飾是維系族群認同和別異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它不僅標識人們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還具有社會控制作用,可以規范社會中的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折射出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和交際習俗。黎族的短衣、筒裙、椎髻跣足、戴耳墜、文身等服飾文化特征是黎族認同本民族、區別于異族的重要特征。不僅如此,黎族服飾還是黎族族群內部認同的方式。黎人"當額作髻,髻有金銀鈀或牛骨簪,其縱插者生黎也,橫插者熟黎",發髻的裝飾是黎族中生黎與熟黎各族認同的標志。
此外,還可從服飾上區別黎族人民不同的身份等級。一般的黎族百姓"(男)皆椎髻跣足,插銀銅錫釵;婦人高髻,釵上加銅環"。這是為官黎族與普通黎族服飾的區別。在文身方面,黎族有"良家之女方繡,婢媵不得繡"的規定,文身是黎族女子身份的象征。可見,黎族服飾不僅是黎族區別于異族的文化特征,也是黎族族群內部自我區別的標志。
(三)古代黎族服飾是黎族婦女智慧的產物
古代黎族婦女在黎族服飾制作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黎族婦女憑借自己的智慧,通過制作服飾創造出了本民族的服飾文化。
古代黎族女子擅長紡織,在服飾紡織中占重要地位。在黎族民間故事中,就有"丹雅公主剪布對折成桶(筒)裙、帶項戴鐵圈和鐵鏈戰惡鬼""黎家老母繡花裙"等關于紡織的故事。紡織是黎族婦女主要的事務。黎族服飾從貫頭衣發展為簡單的簡裙,再進一步發展為"五色爛然"、色彩鮮艷的短衣、黎筒,都是黎族婦女智慧的結晶。
此外,黎族紋飾也多是出自婦女之手。黎族婦女成年后,便置酒會邀請女伴,通過"自施針筆"的方法給自己紋飾出花卉、飛蛾等形狀各異的文身。這些文身是黎族婦女對自身美的追求,也是黎族婦女才能的體現。
黎族傳統服飾植根于黎族的社會生活,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顯示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在海南黎族社會發展歷史、民俗、宗教信仰、生產生活等的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海南黎族傳統服飾內容豐富,形式優美,工藝考究,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在中國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以黎族地區當地特產為原料的服飾面料生產,以天然植物為染色原料的織染方法,記憶黎族特有民族性格的黎錦技藝,尊古承先的氏族符號,對于現代的服飾文化而言,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