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白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智慧。2017年6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在距今五千多年的銀梭島貝丘、蒼山馬龍峰、蒼山佛頂峰、賓川白羊村、永平新光、劍川海門口等眾多新石器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石質和陶質紡輪、骨質針具、骨錐、穿孔蚌殼等,證明當時洱海區域已有紡織技術出現,人們已開始從事紡織業及簡單衣物制作。漢晉古墓中出土的陶俑已身著華服。據唐《蠻書》記載,“精者為紡絲綾,亦織為錦和絹,其紡絲入朱紫以為上服”,“亦有刺繡。蠻王并清平官禮衣悉服錦繡,皆上綴波羅皮”,“白蠻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從《南詔中興畫卷》《張勝溫畫卷》、劍川石鐘山石窟雕像等實物中也印證了南詔大理國時期,錦、絹、繒作為裝飾材料已在宮廷廣泛使用,民間配飾如頭巾和飄帶也大量采用絲綢材料,養蠶織綿織絹已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手工業,工藝水平與中原地區相媲美。明、清時期,大理境內白族的紡織、染布家庭已很普遍,還出現了經營性作坊、店鋪和大小商號,這些都為今天大理州境內豐富的白族服飾奠定基礎。
白族服飾是白族人民長期生產生活積累的智慧成果,隨著白族歷史的發展,不斷演變為絢麗多彩且地域特點突出的白族服飾。即沿襲了最基本的款式:戴包頭、系圍腰、穿前襟短后襟長的長袖窄內衫,外穿領褂,下著直筒褲。
白族服飾按照生活環境的不同主要分為壩區白族服飾和山區白族服飾兩大類。
壩區白族服飾分別以大理市郊白族服飾和洱源、鶴慶一帶白族服飾為主要代表。大理市郊白族服飾以白、藍兩色為主,用蝴蝶紋、菊花紋、梅花紋挑花紋樣裝飾,包頭頭飾集合了大理“風花雪月”美景于一身,以白色窄長內襯衫外套紅、藍色領褂,圍深色下擺繡花圍腰,下著淺色直筒褲,腳穿繡花船形鞋,周城、喜洲一帶白族還以扎染飄帶、頭巾和掛包作裝飾。洱源、鶴慶一帶白族服飾色彩以冷色調為主,領褂部分配以紅色或藍色點綴,袖口和褲腳處用花邊或布條滾邊裝飾,胸前掛刺繡挑花的方巾,再配以精美的銀制須鏈裝飾。該區域白族服飾以鶴慶甸南白族新娘裝較為莊重華貴,整套服飾以黑色為主色調,包括了盤式帽、上衣(六層繡花袖),坎肩,寬褲、圍腰、方巾、扎腳帶、布襪、如意船形繡花鞋等,配以精致的帽花、手鐲、戒指和側胸骨鏈等。
山區白族服飾以云龍縣、劍川縣、洱源縣山區白族服飾為主要代表。色彩以紅、藍、綠為主色調,色彩對比鮮明,服飾布料厚實。領褂和圍裙以黑、藍等色為底,點綴密致的白色花紋,在結構上以大塊面的色彩單純見其大方、古樸、莊重,又以袖口、頭巾等局部的精巧顯其生動活潑,在頭飾、腰帶、飄帶上的刺繡和挑花,色彩艷麗奪目、搭配豐富,圖案具有濃郁的原始意蘊和內涵。
白族服飾多以棉、蠶絲、麻、毛、皮等材料來制作,常用植物顏料來染色。白族服飾男裝的基本款式由包頭、對襟上衣、領褂、扭襠闊筒褲、剪刀口布鞋組成;女裝的基本款式由包頭、小領或無領搭襟旁扣內衣、領褂、有飄帶的圍腰、直筒吊襠褲、繡花布鞋組成,女裝還常佩有精美的手帕、荷包、口弦包等飾件。首飾則用金、銀、銅、玉、瑪瑙、珊瑚、綠松石等材料精雕細鑿成各式各樣的發簪、耳環、項鏈、手鐲、戒指、三須或五須鏈、扣飾等。
一般在包頭、袖口、前襟、圍腰以及飄帶上都要手工繡上精美的圖案,挑花紋樣以蝴蝶紋、菊花紋、梅花紋為主。白族婦女心靈手巧,常以花、草、樹、果、蟲、魚、鳥、獸、日、月、星、云及神仙等紋符為題材,繡、繪、染、拼、織于服飾上,寓以吉祥、美滿之意,五彩斑斕,美不勝收。
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白族文化發展的縮影,是白族最為人知的標志之一,在其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集素雅與奇美于一身的藝術風格,凝聚著白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獨特的文化傳統、審美意識和民族感情。
近年來,大理市、云龍縣等對白族服飾進行了搶救性記錄;大理州博物館完成白族服飾的征集入庫建檔工作,舉辦了傳統白族服飾主題展覽;在鶴慶縣和大理市分別建立了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白族服飾傳習所,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加大對白族服飾的保護傳承。
來源:《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萃編(上冊)》
編輯:李曉明張霽薇李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