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佤族服飾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么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佤族服飾內容簡介
佤族服飾因地而異,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顯示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西盟佤族保持傳統習俗最多,服飾最典型。西盟佤族男子穿無領對襟短衣和青布肥大短褲,布帕纏頭戴大耳環下著綁腿草鞋或跣足,青年男子常以佩戴竹藤圈為飾。一些男子仍然保持著系一片兜襠布為衣的傳統裝飾。西盟佤族女子穿貫頭式緊身無袖短衣和家織紅黑色條紋筒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環,項間佩掛銀圈或數十串珠飾,喜戴臂箍、手鐲,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腰間亦以若干藤圈竹串為飾。披發,發箍用紅布或金屬制作。過去,佤族女子的腳上都戴有數個或數十幾個竹藤圈。按習慣,女子每增加一歲就增加一個腳圈,故有“欲知年齡數腳圈之說”。天寒時,佤族男子披麻毯或棉毯御寒。此外佤族男子還有文身的習俗,其紋樣大多為動物紋,也有少量的植物紋。
佤族服飾文化內涵
共同特點
佤年先民濮人吃苦耐勞,勤于耕耘們“耕山力穡,頗知紡織”。佤族共同的古老衣著服飾是男子裹青紅布于頭,身著短衣,褲子短而肥大,尚黑色。頸上戴有銀竹制項圈,手戴銀(銅)手鐲,耳附銀環,腰系海貝,頸帶項圈或珠串。佤族還有文身習俗,在胸、肩、臂、背等部位常刺有太陽、月亮、蜥蜴、牛頭等圖案。這些服飾淵源流長,經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他們自認為保存祖傳的"阿佤理"民族歷史外,那就是他們通過神、宗教等方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共同意識--傳統民族精神。例如太陽、月亮、蜥蜴這些東西都是他們神話與宗教中崇拜的圖騰,是偉大梅依格神的生命的物質體現。而萊姆山(公明山)崇拜是佤崩人特有的宗教儀式。據說,這個支系的人們之所以崇拜萊姆山,一是他們認為,以萊姆山為最高峰的阿佤群山是佤族人賴以生存的最后土地,這是他們對于歷史上幾經失敗的經驗之反省;二是反映他們圖強自新,重建家園的強烈愿望,他們需要萊姆山守護照護。
官人總稱
除了一般民眾服飾,佤族還專有阿曼的服飾。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異。佤族傳統阿曼大致有三種:一是格亞永,即寨子頭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長;三是王,即邦國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見史籍記載佤族有國家.但他們傳說自己有過國家耿佤,并且國王叫王。
佤族頭人,無論是寨子頭格亞永,還是部落酋長格利俄,西盟叫窩朗,他們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貴者裹紅布頭"的習俗。另外,格利俄(窩朗)這一級的頭人衣服上還飾太陽、月亮、星星、雙龍和牛頭。雙龍含紅日的圖形要繡在內衣上。而且只能是頭人本人穿,不能轉借于他人。
數腳圈
佤族婦女傳統服飾的另一個鮮明標志,是頸、臂、腰、腿上都戴數個、數十個竹篾圈或藤圈。未成年女子,每增加一歲即加一腳圈,故有“欲知年齡數腳圈”之說。這種特征,是佤族竹文化在服飾上的體現。
佤族認為太陽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陽體內含蘊偉大神靈梅依格的靈氣。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際為里德神;月亮則是繁星和地球的堆積者,所以它叫魯安神。“魯安”即堆積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的靈氣.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著繁衍與眾多,它們是太與月亮的兒女,佤族希望自己兒孫象繁星一樣繁多。牛頭圖案象征著謙和與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黃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悅的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裝上飾有牛頭圖案。
佤族男、女服飾
男子服飾
佤族服飾有地區差異,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的無領短款上衣,下著黑色或青色的大襠寬筒褲,剪發。用黑、青、白、紅色的布包頭,喜歡戴銀鐲,佩竹飾,出門肩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形領緊身無袖短衣,下穿紅、黑色橫條紋的筒裙,披發,佩戴銀、竹、藤制飾物,喜歡用竹或藤做成圈狀飾物裝飾在頸、腰、臂腿等處。男女老少都喜歡佩用極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掛包,男女青年還用作愛情的信物。服飾原料多為自制的棉、麻土布、染成紅、黃、藍、黑、褐等色,配上各種色線,織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
女子服飾
婦女的服飾,各村寨不同。岳宋婦女上身著披戶,裙子長而大。馬散婦女上身穿無領短衣,裙子稍短,小腿上縛有裹腳布。芒杏、翁戛科等寨,因受拉祜族影響,上衣近似拉祜族,裙子與岳宋同。中課、永廣等寨,上衣與拉祜族和漢族相似,裙子與馬散同。婦女都留長發,不梳辮子,頭發多披肩灑向臉頰兩側及肩背,用發箍從前額到腦后把頭發攏住,這樣既可保證頭發不散落在前影響視線,又顯得美觀大方,使用也很方便。發箍是佤族婦女最具特色的頭飾,在我國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是識別佤族的最簡明的標志。它呈半月形,中間寬,兩頭窄,長約30多厘米,中部寬約10厘米,多用鋁、銀制成,也有竹藤制的。耳戴銀環(最大的直徑約六、七分),頸戴銀項圈和若干串料珠(有的料珠中還加有貝殼)。腰圍若干個竹圈,小腿和大腿之間戴著若干個竹圈或藤圈,大小臂間戴有銀飾,手指上也有戴戒指。
佤族館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各地佤族雖然對“司崗里”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這說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遠的歷史,或者就是當地的最早居民。“司崗里”可能是佤族對他們遠古穴居生活的回憶。
在先秦時期的著作如《山海經》、《竹書紀年》和《國語》中,都有“僬僥”這個族稱的記載。《后漢書》也記有“永昌郡徼外僬僥種夷內附”。“僬僥”與佤族自稱“巴饒”的語音很相近。永昌郡治在今云南保山,其轄區南部和西部正是佤德語支各族的分布區。“僬僥”很可能是佤德語支各族的先民。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于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置,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