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建筑處處閃耀著先人的智慧,談到人和自然的關系,感觸很多。中國的古建筑,特別主張天人合一,用環境,而不是破壞這個環境。
木結構的妙用
中國的木結構體系,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能防震。像應縣的木塔,遼代的木塔,獨樂寺觀音閣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木結構。獨樂寺觀音閣經過八次大地震巋然不動,經過近一千年來的壓縮,底層部分所有的斗拱都已經壓扁了,但整個形式沒有變,只有中國的木構體系才能承受這種情況。歷史上記載,嘉慶18年,發生了關西大地震,一直影響到北京,那時候沒有講級別,估計也有七級以上。整個太和殿都晃動了,上面有一塊碑掉下來,但整個殿沒受到損害,雍和宮柱子移位,但整個房子沒有塌。所以說中國這種木構體系的建筑對我們有重要的影響,非但形成了華麗的建筑物,解決了人民居住的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能抵御外來的地震沖擊。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這種木構體系呵護了中國幾千年。
2008年四川大地震,也見證了木結構的抗震能力。四川廣元地區的昭化古城,2005年請我做規劃,我一看這個古城很漂亮,很完整,整個城鎮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木結構體系。當然原始建筑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壞,亂七八糟的鋼筋結構房子也建了不少,我就說一定要按原來的木結構風貌修復。2007年底古城主要的老街都修好了,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和麗江一樣,凡是我們修過的房子一點事沒有,瓦掉下來了,但整個的建筑沒事,沒修過的都塌了。
我國古代建筑的智慧是從自然中汲取精華,模仿生態的形式來創造自己的建筑,就是綠色的。我們現在的建筑結構與中國傳統的不一樣,是西方來的,這種框架結構形式,是筒中筒結果,中間奠基井是完整的結構體系,外面再把建筑物包起來,中間有很好的梁板連接,而且是鋼性的連接。這種結構形式跟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形式不同,當然它也能抗震,但它抗震的理念跟中國傳統結構的理念不一樣。中國人的抗震的理念是“逆來順受”,還有“以柔克剛”,西方的理念是“以剛克剛”。現在我們不用木材了,用不用木材是一回事,但要接受這種理念。
天井與天人合一
中國的傳統建筑和綠色理念很有關系,分兩大類,第一類是輝煌的宮殿廟宇等大型建筑,琉璃瓦的頂,木柱子。但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無論是皇帝的宮殿還是大型的廟宇,建筑內容和結構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第二類是民居,民居變化很多。北京四合院,蘇州、揚州的廳堂式、花園式,安徽“四水歸堂”,四個房子,中間一個天井,云南貴州“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個天井,福建“土樓”,廣東“碉樓”,還有少數民族的吊腳樓,筒子樓……形式各樣,但很重要的特點是都有天井,天井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
雖然把房子圍了起來,但不能離開天,不能離開地,陽光要能照進來,雨要能下來。這里反映出的需求,實際上與人和自然的需求密切相關。有了天井之后,中國的建筑就豐富起來,跟西方建筑不一樣。中國的房子屋頂有不同的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欄桿,有欄桿還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變化。
在很多的傳統住宅中,天井有著很重要的通風、采光的功能。我們現在都是空調暖氣,過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風來解決問題。揚州、蘇州都有這種老房子,前面是一個大天井,后面是大廳,大廳后面有兩個像螃蟹眼睛一樣的設計,是用來通風的。風過來是穿堂風,所以天井中間的過堂是最絕妙的地方。沒風的時候,由于這個構造,風自然就流通了,這都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創造出良好居住環境。
中國的這種傳統建筑的形態造就了良好的居住環境,是我們古人優秀的智慧,我們不能都拋棄,只模仿西方的樣式。我覺得,應該呼喊天井的歸來,因為其功能是我們現在的建筑所不能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