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將帶領大家了解古老的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婺州舉巖、紫筍茶、開化御璽貢芽、臨安天目云霧茶。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其產于我們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的周圍群山,因此而得名。清代的乾隆游覽杭州西湖時,便盛贊過西湖龍井茶的味道。
西湖龍井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當時著名的茶圣陸羽,在他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相關的記載。
大文豪蘇東坡就曾用“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的詩句,贊美過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的制作過程精致細膩,全靠手工完成,需經攤放、青鍋、成條、回潮、輝鍋、分篩、挺長頭、歸堆、收灰等九道工序,其中“青鍋”和“輝鍋”是西湖龍井炒制的重點和關鍵。這一整套種植、采摘、炒制的工藝充分展示了茶農的睿智和豐厚的文化內涵。
婺州舉巖
婺州舉巖,又稱金華舉巖,它屬于半烘炒型的綠茶,主要產于我們浙江金華的北山村一帶。婺州舉巖的產地,峰石奇異,巨巖聳立,各類奇石,遠遠看去,宛如仙人托舉,因而,在此處所盛產的茶,名曰“舉巖茶”。
因其湯色如碧乳,古時的婺州舉巖,也被稱做婺州碧乳茶。
婺州舉巖聞名于宋代,興盛于明代,一直都被列為貢品。五代時期的古書《茶譜》當中,就曾有這樣的文字記載:“婺州舉巖茶,其片甚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書里,更是把婺州舉巖列為最佳名茶之一。
婺州舉巖由攤、炒、抓、挺、烘5道工序制作而成,理條和挺直是舉巖茶成形的關鍵工序,炒制的特點,則是以烘為主,炒烘結合,既保持了原有的茶芽特色,又能使舉巖茶獨具風格。
紫筍茶
紫筍茶,全名顧渚紫筍,是創制于唐代的名茶。從公元77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1646年之間,一直都被列為貢品,由此被譽為“中國歷史上跨越貢品時代最久的茶”。
紫筍茶制作工藝隨歷史發展不斷演化的同時,古時的制茶方法也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延傳至今形成了茶葉界絕無僅有的“一茗七法”。
這七法就包括了團法、餅法、凌霄法、周氏炒青法、許氏炒青法、北山僧法和大葉蒸青法。可以說,是茶葉手工制作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歷代的文人墨客,對紫筍茶也是情有獨鐘,曾寫下不少關于紫筍茶的詩句。
張文規在《湖州貢焙新茶》中便詩云:“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詩人錢起也有詩云:“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由此可見,紫筍茶所享有的盛譽和當時所受歡迎的程度。
開化御璽貢芽
開化御璽貢芽,是繼開化龍頂茶之后的又一“名茶之秀”。
御璽貢茶歷史悠久,根據開化縣志記載,明崇禎四年,也就是1631年:“芽茶四斤進貢”。皇上喝了此茶后,不僅叫絕,并連聲道“好茶、好茶”。
之后的每年,開化進貢的茶葉都要經御上房驗收后蓋上御璽印章,主要是為了防止以次充好,只有經過了這個程序,方可送進宮給皇上飲用,所以被稱為“御璽貢芽”。
開化御璽貢芽,全程手工制作,工序復雜,制作精細,對青茶葉品質要求極高。
要高山云霧茶為原材料,茶芽為一葉一芽為標準,對成品后的茶形也十分講究,定形“盤花顆粒形”“細香緊卷形”“玉蘭花形”。壯芽顯毫,形似青龍盤白云,沸水沖泡后,芽尖豎立,如幽蘭綻開,湯色清澈明亮,味爽清新,齒留遺香,沖泡三次,仍韻味無窮。
可以說,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爽濃醇。
臨安天目云霧茶
天目云霧茶又被稱作天目青頂,因出產在臨安區太湖源鎮東坑村為佳品而稱東坑茶。
其品質特色,緊結成條,葉質肥厚,湯色清澈明凈,芽葉朵朵可辨,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頭酌味淡,二酌濃郁,三酌醇和。
盛產天目云霧茶的東坑村茶樹,大多生長在海拔六百米以上的山塢中,土質肥沃,終年云霧籠罩。而天目云霧茶制作工藝更是以過程精細得名,按采摘攤放,殺青,揉捻,炒二青,烘干等五道工序進行。
天目云霧茶,早在唐代時就稱為上品,明代時被列為貢品。
在明萬歷年間的《臨安縣志》當中就曾有記載:“云霧茶出天目,各鄉俱產,唯天目山者最佳。”20世紀80年代,經當地政府的努力,臨安天目云霧茶得以重新揚名。